患者男,75岁,以外伤后腰痛伴双下肢活动障碍4 d于2013年1月22日入院。 骨髓穿刺见:原幼浆细胞占0.61,提示多发性骨髓瘤(MM);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A-K;
CT示:腰5椎体骨质破坏,椎管受压,多发胸腰椎密度减低影;PET—CT示全身多发骨质破坏,脱氧葡萄糖(FDG)不同程度摄取增高;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5.05 X 109/L,血红蛋白74 g/L,红细胞2.67×1012/L,血小板计数303 X 109/L;肾功能正常;IgA 36.8 g/L,IgG 9.04 g/L,IgM 0.98 g/L,K-轻链14.4 g/L,λ-轻链1.22 g/L;血β 2微球蛋白8.45mg/L,清蛋白26 g/L。
诊断为:MM,IgA—K型,ⅢA期。 于1月26日起予硼替佐米(2.1 mg,第l、4、8、11天)+地塞米松(30mg,第1天至第4天,第8天至第11天)方案化疗,同时给予恩丹西酮预防呕吐及常规水化、碱化。 过程顺利,化疗后腰痛缓解。2月25日起予第2次化疗,方案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用法同前。 患者在第3剂硼替佐米使用后次日诉腹胀难忍,排气、排便减少;体检腹胀如鼓,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无肌卫,肠鸣音减少;腹部CT示肠管积气积液,提示肠梗阻。
MM大约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15%。硼替佐米是第一个被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是治疗MM的重要药物。硼替佐米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常见,而严重不良反应并不多见。 一项硼替佐米对比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MM的大型临床研究显示:硼替佐米治疗MM,有超过半数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便秘等,可发生于治疗过程的任何阶段,但大多数发生于硼替佐米治疗的前2个疗程,大部分不良反应程度为轻中度,3级以上不良反应很少见,未见4级以上不良反应,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能好转,仅有约2%的患者需停用硼替佐米。本例患者发生肠麻痹为少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机制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