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妇科病症治验录之七:痛经(一)

孙医师   宁津县中医院

主诉 病史

21岁女性,痛经数年,平时生冷零食不断,每逢经前1周左右小腹冷痛,渐次加重。月经周期35天左右,经期4天,血量偏少,血色紫暗,夹有血块。经前几日,小腹拘急、冷痛,得热痛减,常因剧痛难忍而坐卧不安,不得不吃止痛片缓解,经至下血块痛止。胃口又不好,纳差食少,食后胀满,大便粘滞不爽,四肢凉。

查体 辅查

体形偏矮偏瘦,发育一般,营养较差,面色晄白,精神倦怠,语声低弱,尺肤凉感。舌淡苔白腻,脉沉涩。

诊断 处理

诊断:经行腹痛(寒湿阻滞,经行不畅) 治疗:温经行气,活血止痛 方药:炒白术10 陈皮10 木香10 炒枳壳10 香附20 厚朴10 当归10 赤芍15 川芎15 苏梗10 炒麦芽15 肉桂6(后下) 小茴香10 甘草6 生姜7片。 经前10余天开始服,经至即停,忌食所有生冷之物。

随访 讨论

服药当月,经前腹痛大减,经期延后2天,胃纳稍增,食后不胀,大便成形。又于次月经前如法服用半月而愈。 讨论:痛经是指经前或经期经后,小腹出现疼痛、坠胀,且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临床调理须分清功能性或继发性,中医擅长调理的多为功能性痛经。 此症原因有三:一是气血不足、胞脉失养之虚痛,痛经多发生于经后期,伴体弱乏力,经少色淡而稀;二是肝郁气滞之胀痛,经前发作,伴乳房、小腹闷痛,与情绪有关;三是寒凝血瘀之冷痛,经前发作,伴小腹凉感,得热痛减,经少色暗有块。 本例患者属于第三种情况,经色暗而有块,瘀也;腹凉而痛,寒也;纳差胃胀,大便粘滞,脾虚有湿也。总体辨证为脾虚寒湿,经行不畅,用白术、陈皮、砂仁、枳壳、香附、厚朴、苏梗、麦芽健脾行气止痛;当归、赤芍、川芎活血止痛;肉桂、小茴香、生姜温通止痛。全方籍芳香辛热之力,使寒凝得解,气血畅通,使积年沉疴,且夕奏效。

发布于 17-01-07 15:50

9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