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眼睑下垂,倦视难睁1年余。发病前因家庭琐事,情志不畅,逐渐感觉倦怠乏力,活动则喘促,言语低嘶含糊不清,后来每遇烦恼或劳累则上症加剧。去省级医院检查,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屡用中西药治疗(药物不详),初服暂效,久用无效。来诊时见其双睑下垂,右侧尤甚,双上肢麻木无力,咽喉有异物感,上午轻,下午重。伴见头晕胀痛,眼目昏花,口苦咽干,胸闷纳呆,睡眠不实等症,小便短黄,余无异常。
形体偏胖,精神稍差,表情困难,双睑下垂,以右侧为甚。双手低垂无力,语音低而嘶哑,含糊不清。舌淡,舌体稍胖,苔腻稍黄,脉弦滑。 血压160/100mmHg。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 其他检查见图
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 高血压 中医诊断:痿证(肝郁脾虚,筋脉失养) 中医治疗:疏肝行气,和胃祛痰 方药:柴胡疏肝散、温胆汤、半夏厚朴汤加减 柴胡10 茯苓15 炒枳壳10 醋香附30 陈皮10 半夏10 竹茹10 厚朴10 苏梗10 郁金15 天麻10 炒麦芽15 炒山楂30 首乌藤30 生姜3片。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头目清爽,口干苦减轻,胸闷好转,纳食增加。眼脸下垂、上肢无力及声嘶无明显改善,睡眠如前,上方续服10剂观察。嘱其调畅情志,节制饮食,以配合治疗。
眼睑下垂症减,双手有力,语音渐清晰,舌苔薄白,余症均除,全身无不适。血压稳定在150/90mmHg左右。原方去郁金,加当归、炒白芍、炒白术续服一个月,病告痊愈,又研末冲服巩固一个月,以防复发。 讨论:重症肌无力主要表现为横纹肌发生疲劳现象,多发于眼肌、吞咽肌及上肢,晚期可致瘫痪。属中医"痿证"范畴,多认为与脾、肝、肾三脏相关,强调"治痿独取阳明",尤其重视调治脾胃。盖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主四肢,眼睑属脾,若脾胃失健则气血化生不足,不能灌溉四肢,濡养百骸,造成肢体局部痿弱无力,治疗也多以补益脾胃为主。 而本例缘于情志内伤,肝气郁滞,气血运行受阻,另一方面,木郁土壅影响脾之健运而生痰蕴热,痰热结聚,更加重气血不畅,导致血行不利而发病。总之,肝藏血而主筋,肝失条达则血行障碍,筋脉驰缓;脾主肌肉,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不足,筋脉失养,故肝脾胃同治,方用柴胡疏肝散疏理气机以助血行,温胆汤合半夏厚朴汤化痰散结以醒脾助运,天麻熄肝风,后期加白术、归芍健脾养血固其本,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