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5岁,因“血糖升高14年,双手麻术、肌肉萎缩半年”于2011年9月5日入院。恩者14年前接受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12.0mmol/L,餐后2h血赭约12.0mmol/L。自述口干,多饮,体重下降(具体不详),于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欠佳,空腹血糖约8.0mmol/L,餐后2h血糖<11.0mmol/L。半年前双手尺侧缘有麻木感.双手肌肉萎缩,精细活动乏力,无其他活动障碍,未予诊治。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母、弟)。既往有有侧肩周炎病史,无高血压、冠心病、颈椎病、卒中、神经遗传性疾病、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及手术、外伤,肝炎,结核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有吸烟史(50支/d,持续20年),无饮酒史,否认重金属、毒素接触史及其他药物/保健品服用史,无长期操作电脑鼠标史。
体温36.4℃,脉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 mmHg(1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正力体型,颈部无压痛、转颈征阴性,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动脉、肱动脉、桡动脉搏动正常,未闻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双手掌侧及背侧骨间肌、大鱼际肌明显萎缩,对掌活动肌力减弱,右手拇指内收轻度受限,右手3、4、5指外展功能受限,左手4、5指外展功能受限(图1),无爪形手或腕部压痛,双下肢无肌肉萎缩和水肿,无足下垂,双下肢肌力、肌张力可,腱反射正常,肢体病理征阴性,双足背动脉搏动稍弱。 实验室检查 随机血糖21.1mmol/L; 尿常规:尿糖++++,酮体阴性;血常规、便常规+潜血、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酶谱,血脂、心电图、红细胞沉降率、胸部正侧位X线片均正常;肝功能:血清总蛋白 58.1 g/L,血清白蛋白39.7g/L;凝血功能正常。OGTT:0h血糖10.87mmol/L,0.5 h血糖11.35 mmoVL.1 h血糖16.86mmol/L,2 h血糖23.38mmol/L,3h血糖19.22mmol/L。胰岛素释放试验:0h胰岛素3.18 mU/L,0.5 h胰岛素4.02 mU/L,1h胰岛素8.73 mU/L,2h胰岛素9.74 mU/L,3h胰岛素6.46 mU/L。24 h尿总蛋白正常; 24h尿白蛋白36.52 mg。 四肢肌电图+肌电极检查:(1)尺神经、正中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障碍,波幅降低;(2)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显著减慢,波幅降低;(3)手内肌有大量自发电位,募集减弱;胸锁乳头肌未见明显自发电位,募集正常。 双下肢动脉彩色超声:双下肢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形成声像,左侧足背动脉管腔血流变细,峰值流速未见明显异常。 眼底照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 骨密度测定:骨密度减低。 头颅和颈髓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异常。
最后诊断:糖尿病性手部肌肉萎缩,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骨密度减低。治疗:先予胰岛素泵(门冬胰岛素,3餐前分别予8、7、6U,基础量为17 U/d)强化治疗Sd,后改用优泌林70/30(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28、10 U)和二甲双胍(0.25 g,早餐后口服),同时给予甲钴胺针、神经节苷脂粉针营养神经,拜阿司匹灵抗血小板聚集,羟苯磺酸钙胶囊、贝那普利片减少尿蛋白。
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h血糖维持于5.6~9.0mmol/L后出院,此后继续给予胰岛素、甲钴胺治疗。加强随诊,定期复查肌电图,必要时行头颅或颈椎磁共振检查。出院2个月后患者血糖控制佳,手部肌肉萎缩和肌力有所恢复。 糖尿病合并单一体神经受损在临床尚不多见。糖尿病神经受损先多以感觉神经较为明显,且多为肢体远端为主,其后逐渐发展为运动神经障碍,且多为肢体近端(如肩胛带肌)或颅神经。但是,本病例的特殊性在于患者以手部运动和感觉神经混合性损害为主。患者为中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小指和掌尺侧缘麻木等感觉异常以及手内肌无力,涉及拇短展肌、拇短曲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拇指和小指对掌肌等多个手内肌,考虑与尺神经、正中神经受损有关。 鉴别诊断:但需与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糖尿病性腕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糖尿病性肌梗死相鉴别:(1)无特殊职业史和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疼痛和温敏感(正中神经受损表现),可排除糖尿病性腕管综合征;(2)患者肌电图无纤颤电位,无手指活动不灵活、伸腕困难、下肢肌力改变、肌束颤动等症状,无吐词不清、吞咽咀嚼困难、舌肌萎缩,暂可排除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颈臂手型),但无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故需随访;(3)患者无上肢缺血(患肢远端水肿,发绀、发冷、搏动减弱)、疼痛(尤其上肢上抬超过头部时放射痛)等临床表现,胸部正侧位X线片正常,可排除胸廓出口综合征;(4)无手部疼痛、压痛或肌酶谱升高,可排除糖尿病性肌梗死;(5)双上臂血压、血管搏动对称正常,无肢冷,无血管杂音,胸部正侧位片正常,可排除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6)否认颈部不适和颈椎病病史,未见颈部压痛、转颈征阴性,可排除肌萎缩型颈椎病;(7)无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双手和前臂的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触觉及深感觉正常),可排除脊髓空洞症;(8)无肩胛带肌群、颈部和四肢近端肌群肌无力、肌肉萎缩,肌电图未提示肌源性损害,红细胞沉降率及肌酶谱正常,不支持多发性肌炎的诊断。 本病例最终诊断为糖尿病性手部肌肉萎缩,属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中的一个特例。该病最早于1890年由Burn报道,随后Garland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先后提出了“diabetic myelopathy”、“Bruns-Garland综合征”、“diabetic amyotrophy”的概念。经过近100年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肌肉萎缩并无组织学特异性改变,主要表现为横纹肌细胞、神经脱髓鞘改变和轴突变性,无肌肉组织破坏及淋巴单核细胞浸润,患者多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动作电位波幅改变等,可能与氧化应激、高脂血症、糖基化产物、己糖胺途径、多元醇途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蛋白激酶C密切相关。 与糖尿病足相比,糖尿病手是容易被忽略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该病多由外周神经病变导致,其中糖尿病手合并腕管综合征(占糖尿病患者的5.8%)、尺神经受损(占糖尿病患者的2.1%)、桡神经受损(占糖尿病患者的0.6%)在临床表现可仅表现为肌力下降,而肌肉萎缩不明显,治疗时需严格控制血糖,并给予甲钴胺。国外亦曾报道采用400 mg·kg-1·d-1免疫球蛋白有效治疗1型糖尿病并左肩胛带肌群萎缩、左上肢抬举困难的患者。本病例的诊断经验在于及时考虑手部肌肉萎缩、单一体神经受损与糖尿病有关,通过肌电图明确体神经定位,并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排除糖尿病性腕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糖尿病性肌梗死、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等病症。不过,本病例诊断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行肌肉或神经的病理学检查,未行头颅和颈椎磁共振成像检查,故尚不能完全排除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今后需加强对本病例的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隐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