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识与掌握疾病的病理机制,必须从分析证候入手。“证”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反映。“有诸内必形诸外”,任何疾病,通过对体表症状的分析判断,即可测知相应内脏的病理变化情况。因此,病机十九条的每一条病机,均是通过主要证候表现,来审证求因,探求病机。如肝病化风的病机,主要是通过“掉眩”的症状分析而得出,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同样,肾病化寒、脾病化湿、心病化火、肺病化燥等气机失调的病机,主要是通过“收引”“肿满”“疮疡痛痒”“膹郁”等症状分析而得出。总之,只有通过体表的症状分析,辨明证候性质,才能明确病因、病机,掌握疾病的本质,这反映了中医病机学说的理论特点。
此外,周信有认为,要加深领会五脏病机,还须结合五脏的阴阳属性进行分析。心、肝皆为刚脏,亦为阳脏,结合“天人相应”运气学说的观点,又称风火之脏。所以在临床上,心、肝之病,多从实化、热化。其病机和证候多表现阳亢气逆,风火炽盛,急暴亢奋的特点。肝阳偏亢,肝气疏泄太过,可致阳动风生,而出现“掉眩”“强直”的急暴证候,此亦即《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谓“肝苦急”。心火旺盛,扰动神明,可致神识狂乱,发生“瞀瘛”“躁狂”“口噤鼓慓”等病证。上述两脏之病的治疗皆宜苦寒折降,泻其太过,以抑其急暴亢奋之势。同时,亦要佐以甘缓滋润,以柔制刚,也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谓:“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肾皆为柔脏,亦为阴脏。肾为水脏,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阳、元阴,为生气之源。脾居土位,为后天之本,濡润泽物,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在临床上,脾、肾的病变,多表现为化源不足,阴阳气血亏损,进而呈现虚损危重的证候特征。如肾阳虚损,命火式微,可致寒从中生,关门不固,症见身寒、肢冷、恶寒蜷卧、二便遗泄、遗精滑泄等症,治宜补肾填精,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脾阳受挫,阳虚不运,不能输布津液,运化精微,可发生浮肿、腹胀、便溏、气血虚损等病证,治宜温运脾阳,健脾利湿,益气生血,此即叶天士所谓:“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而肺介于阳与阴之间,为阳尽阴生之脏,与秋燥之气相应,燥为次寒,故肺病多从燥化。肺又主一身之气,肺气失调,又可发生喘逆、痞闷之症,治宜降肺利气,通调气机。
可见,探求病机,必须从分析证候入手,同时亦要结合五脏阴阳属性,明察“天人相应”之理,揆度内外,以表知里,深入剖析,以洞察真谛,掌握要领。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