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国医大师(周信有)对《伤寒论·病机十九条》分析(摘要)

张医师   张掖市中医医院
卫外失固,风邪中络证 风寒湿痹证
病机十九条虽繁,然归纳起来,不外五脏病机与六气病机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五脏病机是就其病位而言,六气病机是就其病性而言,然病位与病性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言病位则离不开病性,言病性则又离不开病位。所以五脏病机总的来说,不外是六气之化,而六气的变化,又是脏腑阴阳盛衰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反应。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又谓:“谨守病机,无失气宜。”“气宜”即指六气变化之机宜,说明五脏病机,主要是六气之化,即肝病化风,肾病化寒,脾病化湿,心病化火,肺病化燥等,这反映了中医学病机学说的理论实质。 五脏是人体的实质脏器,六气是自然界的六气变化。中医病机学说肇基于两者之间的内外联系,即张志聪所谓:“盖天有六淫之邪,而吾身有六气之化也。”因此,中医病机理论主要是运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联系、五行归类的方法总结出来的。近代也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因素,在人体也同样存在,这是客观存在的必然法则。如以肝为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示“肝病化风”是肝的主要病机。申言之,“风”是天之六气之一,“肝”是人体脏器,肝病之所以会化风,是运用五行归类的方法,认为肝与风两者的性能有相近之处,皆具有“木”的属性和特征,而且是内外相应的,亦即它们都具有事物的生发、温煦、振动的性能和特征。此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变摧拉。”其中“喧”“柔”“和”“动”是言两者的正常性能,“摧拉”是言其反常性能。风是春天的主气,春天风和日暖,气候温煦,阳气升动,万物生发,草木滋生,欣欣向荣。肝的生理特性亦是温柔和顺,条达疏泄,主升主动。然其升是微升,其动是微动,其温是微温,犹如春风之温煦和畅,内外相应。 肝脏在人体,只有维持温柔和畅、条达疏泄之少阳特性,才能斡旋敷布一身之阴阳气血,而使阳舒阴布,气血和调,意志顺遂,胸襟开朗。肝与风的这种性能与特征,《尚书·洪范》比喻为“木曰曲直”。“曲直”两字含有刚柔相济之义,如木之干挺直,若松柏之挺拔;木之枝屈曲,犹杨柳之垂柔,这提示木有曲直刚柔之双重性。春风肝木之气,只有柔中有刚,曲中有直,才能鼓舞启动,舒发阳气,鼓动生气,发挥正常作用。如果肝与风一反其少阳之特性,就要引起“摧拉”的反常现象。自然界风邪太过,其力可由柔和而变得急暴,引起摧枯拉朽之恶果。同理,人体肝阳、肝气太过,就好像反常之风邪,其力也变得急暴亢奋,有上逆、下迫、横逆、郁结之变。如此,就会引起“掉眩”而出现肢体动摇不定、拘挛抽搐、眩晕昏仆等肝风内动的症状,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风胜则动”。

发布于 18-03-11 13:47

3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