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8岁。因“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伴不规则发热13天,出现双颞部爆裂样头痛,喷射样呕吐10天”入院。患者1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咳嗽伴中度发热,体温≤38.5℃。发病第3天出现双颞部爆裂样头痛,进行性加剧,伴喷射样呕吐数次,并出现尿、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胸部CT扫描示右上肺后段一直径2 cm的球形结节,疑为结核病灶。未行脑脊液检查,按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予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10天,症状加重,入我院治疗。既往有糖尿病病史3年,常年饲养家鸽。
体温39.0℃,脉搏73次/分,血压90/60 mmHg。意识不清,呈谵妄状态;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双眼球同向左侧凝视。双颊黏膜见散在斑点状白色伪膜,不易去除。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偏高。颈强直有抵抗;巴宾斯基(Babinski)征(-),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金斯基(Brudzinski)均为(+)
确诊为肺隐球菌病伴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型糖尿病。予两性霉素、5-氟胞嘧啶及氟康唑联合抗真菌、降颅内压、控制血糖等治疗3个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肺部CT未见到结节,痊愈出院。1个月后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伴有的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集中障碍的改善;脑创伤脑瘤、脑卒中手术前后危重期、脑膜炎、严重脑感染等所致的昏迷、失语、瘫痪等症状;脑震荡或脑挫伤后遗症、器质性脑性精神障碍综合征、缺氧所致脑功能紊乱过程中,需使用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 。
病原体及致病原因 新型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中的腐生菌,可存在于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该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 μm,菌体周围有肥厚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故称隐球菌。墨汁染色镜检可见透明荚膜包裹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属条件致病真菌。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隐球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免疫功能正常者很快将其消灭,较少出现症状,肺部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多继发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例如糖尿病、白血病、霍奇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艾滋病患者。鸽粪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52%~70%能分离到新型隐球菌,吸入含菌尘埃是新型隐球菌的主要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