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4岁。3月前劳动时突发晕厥,伴有意识障碍,数秒后意识自行恢复,反复发作过5次,休息及劳动时均有发作,于当地医院超声及CT诊断“心脏多发粘液瘤”,入住我院心胸外科。
查体:右侧颈静脉充盈,心浊音界扩大,三尖瓣区、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CT所见:右肺动脉病变内可见多发钙化(图1,2)、右心房和右心室病变大小约10.9 cm×2.8 cm(图3,4),下腔静脉及右侧館血管内充盈异常密度影,增强后明显强化,两期CT值约196HU和131HU,内可见线样低密度影(图5~7)。子宫右侧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图8)。
图1,2分别为CT平扫及增强,显示右肺动脉内异常密度增高影并伴多发钙化;图3,4右心房、右心室内充盈异常密度影;图5~7分别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充盈肿块影,显示下腔静脉及右侧髂血管内充盈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图8子宫多发肌瘤
手术:探查可见心脏明显增大,以右心房为著;术中经食管超声示右心房内可移动肿物延至下腔静脉,右肺动脉内见强回声。并见可移动肿物从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向上蔓延至右肺动脉,向下延伸至右侧髂内血管,手术中分段取出肿物(图9)。妇科:大体观察子宫病变与盆腔肿物关系不密切,手术切除全子宫及双侧附件。
图9大体标本(箭头1所示肺动脉和右室段长约5 cm,右心室与右心房段交界处、右心房段长约14 cm:箭头2所示为右心房与下腔静脉段交界处,下腔静脉段长约24 cm;箭头3所示为肾静脉水平,末端灰红色肿物位于右侧髂总及髂内静脉处
病理诊断: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肿瘤扩散到盆腔静脉及动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伴机化、纤维化,玻璃样变及钙化(图10)。免疫组化:SMA(++),S-100(-),VM(++),CD34(血管+),CD68(-),ICi-67(3%),ER(70%+),PR(50%+),Desmin(++)。子宫多发肌瘤。
讨论: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一种少见的平滑肌瘤,组织学上与平滑肌瘤相似,虽为良性肿瘤,但其生物学行为类似于恶性肿瘤,可沿盆腔静脉向上蔓延至下腔静脉、右心房甚至肺动脉而危及生命,少数病例易复发和转移。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几乎都伴有子宫肌瘤病史或子宫肌瘤切除史,IVL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有两种学说,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瘤浸润邻近静脉或静脉壁平滑肌,文献报道大多为前一种。生长方式为旋绕状或蠕虫状,可伴有纤维化、玻璃样变及钙化等。 本病起病十分隐匿,不易早期发现和诊断,只有当肿瘤蔓延至心脏时才出现静脉回流障碍、胸闷和心悸等症状。IVL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分为4期:1期:子宫及宫旁病变期(局限于子宫及宫旁);2期:盆腔静脉期(局限于盆腔或阻塞髂静脉);3期:下腔静脉期(累及下腔静脉或肾、肝静脉);4期:心腔受阻期(侵入右心),约占IVL的10%。 CT及MR表现:复习郑金龙、徐迎春等报道IVL的CT表现,子宫或附件、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内肿块,部分累及右心,CT平扫显示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明显或轻度强化,大部分与静脉壁无法区分,部分静脉边缘可见间断性“环形”、“新月形”对比剂充盈,肿块可累及肾静脉及肝静脉,伴有腹壁静脉、腹腔静脉多发扩张;特殊征象有肿块边缘强化明显及强化肿块内可见迂曲小血管穿行。回顾文献MR信号不具有特异性:与肌肉相比,T1WI肿瘤可呈略低信号、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因平滑肌细胞和含有透明样变血管的纤维组织的多少而不同,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轻度或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与CT增强表现一致。 本例IVL特点:①中年女性,有子宫肌瘤史;②范围广泛,自髂血管延伸至下腔静脉、右心及右肺动脉,属IVL4期;二维及二维重建图像清楚、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全貌;③大体所见盆腔肿块与子宫肌瘤并不连续,此为与文献报道表现不同之处;④累及静脉增粗并充满肿块,呈旋绕状生长,这与文献中IVL生长方式相吻合,增强后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⑤右肺动脉肿块可见多发点状及团块状钙化,与病理诊断中“伴机化、纤维化,玻璃样变及钙化”相符合,也符合平滑肌瘤容易变性的特点;⑥无静脉外的其他侵犯。 鉴别诊断:①心房粘液瘤,多不累及下腔静脉;②静脉瘤栓,有原发肿瘤病史;③静脉血栓,平扫为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④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血管和心脏转移,多为断续性且有肺部转移,而本病为连续性;⑤血管内平滑肌肉瘤:少见,多发生于下腔静脉,早期影像表现与IVL难以鉴别,最终依靠病理学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