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6岁。因“ 进行性痛经加重18天”入院。 现病史: 该患平素月经规律,15岁 7天/30天,量正常,痛经(+),血块(-)。末次月经2016年03月03日。8年前患者出现月经期下腹部疼痛,尚可忍受忍,遂于我院行妇科彩超检查发现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建议手术治疗。由于个人原因未在意。患病过程中月经期下腹部疼痛,进行性加重,自行服用止痛药,效果可。14个月前患者于吉大一院复查发现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均增大,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仍未遵医嘱。18天前患者再次出现月经期下腹部胀痛,较剧烈,不能忍受,自行服用止痛药,效果欠佳。今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收入我科。患者病程中偶有腰骶部疼痛,无头晕、头痛、乏力,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排尿困难,无尿频、尿急、尿痛,饮食、睡眠可,大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 患者因卵巢巧克力样囊肿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术后恢复可。
专科情况: 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粘膜皱襞滑润,伸展性佳,可见少量白色分泌物,无明显异味。宫颈肥大,表面欠光滑。子宫前位,大小约20*17*13cm,形态不规则,质韧,活动度尚可,轻压痛。子宫宫底可触及一大小约15*10cm的结节,质韧,活动度尚可。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大小约15*9cm的囊性包块,活动度尚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左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我院妇科彩超检查回报(2016-03-24):子宫前位,19.5*16.9*11.6cm,宫腔线清,内膜0.5cm,宫壁回声不均匀,肌层见大量点状强回声,后壁肌层略增厚,厚约4.7cm,宫底略外凸见15.0*9.9cm低回声结节。双卵巢未显示。紧贴宫底部见14.2*9.0cm囊性低回声,形态尚规则,界限尚清,内见密集中回声颗粒。 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影像诊断:子宫肌腺症?子宫肌瘤?盆腔囊性包块,巧囊?请结合临床。 胸部正位结果示:两肺未见活动性病变。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HPV DNA检查结果回报:阴性。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回报: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CA125 275.6u/ml,CA199 57.9u/ml,HE4 89.7pM。
临床诊断:输卵管浆液性腺癌ⅡA期、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实施手术名称:经腹子宫全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盆腔粘连分离术 给予全身化疗,具体方案为:紫杉醇(力扑素)+卡铂方案化疗 术后卵巢常规病理结果回报(573904):(右侧卵巢)符合子宫内膜样囊肿,局部囊壁内见低分化腺癌浸润。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回报(574112):(右侧输卵管)高级别浆液性腺癌,(右侧卵巢)未见癌,(左侧附件)未见癌,大网、阑尾未见癌,左闭孔(0/6)、右闭孔(0/1)、左髂内(0/5)、右髂内(0/2)、左髂外(0/5)、右髂外(0/4)、左髂总(0/1)、右髂总(0/1)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子宫腺肌症,子宫平滑肌瘤,增生型宫内膜,慢性宫颈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ER(+)、PR(部分+)、WT1(+)、P53(+)、CK(AE1/AE3)(+)、Ki67(阳性率70%)、P16(部分+)、CK7(+)。
输卵管癌在传统上被认为主要是继发癌,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发病率很低,在女性生殖道肿瘤中居次要地位。近年研究显示,输卵管伞端存在与浆液性腺癌有关的系列病变,尤其是早期癌与前驱病变,表明输卵管伞端是多数盆腔浆液性腺癌的起源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以往对输卵管癌的认识。传统教科书对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表现描述大致相,典型的表现为“三联征”,包括阴道排液、腹痛与盆腔肿块,但这些主要是总结了以输卵管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病例。现在我们知道,多数输卵管伞端癌常自身缺乏明显的肿块.以肿瘤盆腔广泛扩散为特征。以往认为输卵管癌术前诊断困难,主要是长期以来将卵巢视为绝大多数盆腔浆液性腺癌的起源地。应该强调的是,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表现与以往描述的绝大多数卵巢癌腹膜癌症状相同,以卵巢肿块或盆腔肿块为突出表现,当者伴有腹水、附件部位肿块、CAl25升高等提示盆腔浆液腺癌可能时,即使B超检查肿块主要位于卵巢,也应将原性输卵管癌列在鉴别诊断的首位。此外,对于老年妇女或卵巢癌家族史的高危患者,在其宫颈细胞学涂片发现恶性腺细胞或异型腺细胞时,在鉴别诊断中也应包括输卵管浆液性腺癌与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