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胆总管末端腺癌

孙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胆总管腺癌 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

主诉 病史

主诉:皮肤及巩膜黄染10余天 病史:患者1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伴发热及皮肤瘙痒,厌食、厌厌油,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小便黄,大便色白。于9天前就诊于地方中心医院,行肝胆脾胰超声提示:肝外胆管梗阻,胆总管末端实质性低回声,性质待定;增强CT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道低位梗阻,胆总管末端壶腹乳突区占位性病变可能,现患者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梗阻性黄疸”为诊断收入病房。病来伴发热,体温最高可及39.0℃,全身乏力,饮食较差,睡眠可,小赤黄,大便色白,体重减轻近10公斤。

查体 辅查

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无静脉曲张,右侧肋弓下可触及胀大胆囊,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s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 辅查:血清学检查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301.8 umol/L,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EUS:内镜所见:十二指肠乳头处肿大,表面增生,黏膜充血糜烂,取组织5块。超声所见:探头置于胃体、十二指肠处扫查,壶腹部见一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累及末端胆管,切面大小约25x20mm,胆总管全程囊性扩张,最宽处直径约30mm,主胰管直径约4mm。 提示:1.壶腹部低回声肿块,请结合病理 2.胆总管囊性扩张 腹部CT: 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最大左右径约4.1cm,胆总管末端似见软组织结节影,向肠腔内突出,边界模糊,直径约为18mm,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胰管显影,胰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脾不大。 提示:低位胆道梗阻,胆总管末端占位?请结合EUS检查。 经EUS细针穿刺活检,病理回报绒毛管状腺瘤。

诊断 处理

诊断: 梗阻性黄疸 (壶腹)绒毛管状腺瘤 治疗:全麻探查腹腔:肝脏於胆改变,无转移结节,腹壁及盆腔未见癌转移,切开kocher筋膜,游离十二指肠降段,显露胰头后方,可触及十二指肠乳头直径1厘米质硬肿物,胆囊明显增大,约15×8×5cm,胆囊管扩张,肝总管、胆总管全程明显扩张,直径约3cm,结合术前病理,术中诊断十二指肠绒毛管状腺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中送冰冻病理,证实恶性。术后病理镜下见胆总管见癌细胞排列呈筛状,不规则腺样,浸润性生长,侵及十二指肠壁及胰腺边缘。(胆总管末端)腺癌(中分化),侵及胰腺边缘,断端及大网未见癌,慢性胆囊炎。

随访 讨论

术后监测引流液淀粉酶,最高336U/L,,证明无胰瘘发生。术后复查腹部CT, 胆囊未见显示,胃、空肠吻合口未见明显壁增厚,可见引流管影,肝内胆管稍扩张较前未见明显变化,壁稍增厚同前,胰腺引流管拔除,肝门部小肠肠壁仍略增厚。术后恢复顺利,2周出院。胆管癌部位不同,手术方式也不同。按照位置,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肝内胆管癌及胆管细胞型肝癌,治疗上肝部分切除即可,一般不清扫周围淋巴结。肝外胆管癌又根据距离肝门的远近分为高位胆管癌(肝门胆管癌),中位胆管癌,低位胆管癌,本例胆管末端腺癌属于低位胆管癌。累及到肝总管分叉以上的肝门胆管癌(Bismuth Ⅲ ,Ⅳ型 )一般需要切除肝门胆管,部分肝脏,廓清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腹腔干周围,未累及到肝总管分叉的肝门胆管癌(Bismuth Ⅰ, Ⅱ型)以及中位胆管癌,需要切除肝门胆管,部分胆总管,廓清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腹腔干周围,当然近远端胆管切缘必须送冰冻病理,尽量做到R0切除。像本例这样低位胆管癌,治疗上与胰头癌相似,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提出的是如果胆总管末端肿瘤最终病理证实良性,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还是局部切除,存在争议,我们经验更倾向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

发布于 16-08-04 11:34

29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