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2岁,因“多饮、多尿、多食伴消瘦7+月”于2006年2月入院。 7+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饮水量约2500 ml/d,多尿,尿量约2500~3000 ml/d,易饥,多食,进食量约300~350 g/餐,体质量下降约3.5kg,伴大便带血丝,于外院查空腹血糖13.7 mmol/L,血脂偏高(具体不详),肝功能及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予以二甲双胍0.5 g,3次/d;格列苯脲2.5 mg,3次/d;脂必妥0.45 g,3次/d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2d前在外院复查空腹血糖8.7 mmol/L,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2型糖尿病”收入我院内分泌科。 既往8年前曾患“肺结核”经正规抗结核治疗半年后治愈。
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8/88 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min。 血生物化学检查:丙氨酸转氨酶63 U/L、Y谷氨酰转移酶67 U/L、甘油三酯2.26 mmol/L、总胆固醇6.2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30 mmol/L、载脂蛋白B 1.57 g/L、糖化血红蛋白6.01%、静脉血糖7.46 mmol/L。 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肝炎病毒学标志物均阴性,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B型超声检查:脂肪肝,胆囊结石(充满型),脾胰未见异常。 患者在我院内分泌科调整血糖、血脂、血压稳定后,转入肝胆外科治疗胆囊结石。复查B型超声结果提示:胆囊结石,脂肪肝,右肝后叶见17 mm×15 mm实性低回声区,性质待查。进一步行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脂肪肝;肝右后叶段小片状低密度病灶,性质待定。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均阴性。
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示:肝右叶后段反射性稀硫减低区血池现象上未见填充,可除外血管瘤性病变。因肝脏包块性质不明确,拟行肝血管造影或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但患者拒绝,选择手术治疗。 术中所见:胆囊约80mm×30mm×20mm,内扪及一枚结石,胆总管未见异常,右肝大,边缘钝厚,术中B型超声定位肿瘤于右肝后叶Ⅶ段,大小约20 mm×20mm,胃、肠、胰、脾未见异常。常规切除胆囊,距包块边缘约2 cm处行不规则肝切除,术后剖开肝组织,见约20 mm×25 mm×20 mm大小肿瘤,呈黄白色,有完整且增厚的壁,肿瘤中央有大量干酪样坏死。术后病理学诊断:肝结核伴肝细胞脂肪变性(图1)。 患者术后第2周出院并给予抗结核治疗。方案为:异烟肼0.3 g/d,利福平0.9 g/d,吡嗪酰胺1.5 g/d,乙胺丁醇0.75 g/d。1年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目前,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肝结核诊断的金标准,但此方法易受很多主观因素(患者配合情况、穿刺部位及操作经验等)和客观因素(病灶大小及位置等)影响恻。对于微小病灶即使行多次穿刺也未必能明确诊断,同时存在穿刺风险(如出血、肿瘤转移等)。本例患者直接选择手术治疗的原因可能亦在于此。 肝结核属全身结核的一部分,其治疗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尽量切除病灶,本例患者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予以正规抗结核治疗,以防止结核菌扩散,巩固其疗效,随访1年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