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双镜联合下胃底间质瘤切除病例分享!

吴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胃间质瘤 肿瘤

主诉 病史

患者,男,68岁,因“黑便3天”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黑便,便成形,量较少,1次/1天,无反酸嗳气,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呕血等,患者昨日解黑便后出现头晕心悸,四肢乏力,大汗淋漓,遂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示:RBC:2.21×1012/L,Hb:66g/L。予输悬浮红细胞2u+血浆100ml,抑酸护胃、止血、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复查血常规示:RBC:2.37×1012/L,Hb:72g/L。患者症状稍好转。现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消化内科,入院后行胃镜检查,术中诊断:胃底粘膜下隆起伴溃疡形成性质待定(间质瘤?);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取活检送病理检查。转外科进一步治疗。

查体 辅查

查体:神志尚清,贫血貌,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未见其余特殊查体发现。 辅查:血常规:WBC:9.7×109/L,RBC:2.37×1012/L,Hb:72g/L,PLT:148×109/L。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 2.67 ng/mL,癌胚抗原(CEA) 1.25 ng/mL,前列腺特异抗原 0.998 ng/mL,游离前列腺抗原 0.348 ng/mL,fPSA/PSA 0.349,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0.80 ug/L,糖类抗原(CA125) 6.61 U/mL,糖类抗原(CA153) 6.76 U/mL,糖类抗原(CA199) 4.12 U/mL,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8.15 ug/L,糖类抗原(CA242) 1.94 IU/ml,糖类抗原(CA50) 3.88 IU/ML。肝肾功能,凝血未见异常。 上腹部CT:胃底粘膜下可见类圆形肿块突向胃腔,直径约2.8cm,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胃底粘膜下占位,间质瘤可能大,请结合胃镜检查。前列腺增生。胃炎病理检查:胃炎病理检查报告:慢性活动性非萎缩性胃炎,附炎性坏死渗出物,符合溃疡改变。

诊断 处理

术前诊断:胃间质瘤。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双镜联合下胃底间质瘤切除术,腹腔镜探查打开胃结肠韧带,探查整个胃,肿瘤位于胃底,术中行胃镜检查,定位肿瘤位于胃底。大小约5*5cm,质硬,未见明显外侵,肝、腹壁、大网膜、小网膜及盆底未见明显转移灶。拟行双镜联合下胃底间质瘤切除术。超声刀游离胃大弯侧血管,直至贲门左侧。胃底肿瘤完全游离后,胃镜腔内观察,ENDOGI关闭切割肿瘤,不累及贲门及食道。腹腔镜下ENDOGI腔内切割闭合(三个钉匣)行胃底间质瘤切除术。置入标本袋,扩大脐部切口,取出标本。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人安返。术后予对症治疗,恢复佳。术后病理:胃底 肿瘤的发生:原发性肿瘤的部位:胃底具体的部位:粘膜下层肿瘤的数量:孤立性肿瘤大小:5*3.5*4cm组织学形态:梭形核分裂计数:2-3个/50HPF肿瘤性坏死:有,约占5%瘤细胞异型性:轻度异型进展危险评估:低注:如需靶向药物治疗,建议做c-kit分子检测。(胃底):胃肠道间质瘤,肿瘤位于粘膜下层。肿瘤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D117(弱+)、CD34(+)、Dog-1(+)、Ki67(5%+)、SMA(弱+)、Caldesmom(+)、S100(-)、SOX-10(-)、CD56(灶+)、EMA(-)、Vim(部分+)。术后诊断:胃底间质瘤。

随访 讨论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此患者术后诊断为胃底间质瘤。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充质肿瘤, 其中生长于胃的常称为胃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由于胃间质瘤对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胃间质瘤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随着内镜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胃间质瘤病人得到诊断,并及时转入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与此同时,腹腔镜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佳等优势在消化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同时术后的靶向治疗也得到了临床验证。格列卫的成功运用挽救了大量的间质瘤患者,本例患者,根据病理,考虑患者肿瘤为中危,完善c-kit检测,待检查结果完善后决定后续治疗。

发布于 16-03-24 20:50

12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