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患者女性,17岁,因“右上腹痛1月余,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5d”入院。 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主要位于中上腹,呈间隙性胀痛,夜间腹痛明显,未行任何处理。5d前,腹痛明显加重伴全身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大便,尿色呈深黄色;至当地医院就诊,胆红素及转氨酶明显升高;行腹部CT检查提示:胆总管囊肿可能。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以“胆总管囊肿”入院.
查体:查体:体温36.4℃,脉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6/72 mmHg;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部压痛,以中上腹为甚,无反跳痛,右侧肋缘下可扪及一大小约15cm×10cm包块;墨菲征阳性,肝区轻度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 血常规:白细胞6.2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9.9%,淋巴细胞百分比29.3%,血小板250×109/L,血红蛋白133g/L。 肝肾功能:ALT 188U/L,AST 136U/L,GGT 448U/L,直接胆红素87.9μmol/L,间接胆红素21.5μmol/L,白蛋白(Alb)40.8g/L,K+ 3.56 mmol/L,Na+ 139.4 mmol/L,Cl- 106.3 mmol/L,Ca2+ 2.32 mmol/L,肌酐64.0 mmol/L,尿素氮2.7 mmol/L;血淀粉酶58.0 U/L; 尿常规:胆红素(+++),尿胆原(++); 感染指标:降钙素原0.12 ng/ml,C反应蛋白112mg/L; 凝血常规、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 16.81μ/ml,糖类抗原19-9 22.45 IU/ml,癌胚抗原1.67 ng/ml,甲胎蛋白2.18 ng/ml。 胸片检查:双下肺纹理稍增强、模糊,余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检查:正常。 上、中腹部磁共振成像:(1)胆总管明显囊柱状扩张、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呈不规则囊样扩张,考虑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胆总管感染性病变累及胰头可能;(2)胆囊急性炎症;(3)肝及右肾受压表现;(4)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胆总管呈不规则柱状明显扩张,上下径约为17.4 cm,最大横径约为9.6 cm(图1a~c),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呈不规则囊样扩张,继发远端胆管轻度扩张。
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治疗: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囊肿切除、肝门部胆管整形、胆肠吻合术和肠肠吻合术。取右肋缘下斜反“L”形切口,术中探查见胆管巨大囊肿,上至肝门部,下至胰腺段,大小约为17cm×10cm,右前叶肝管、右后叶肝管及左肝管均开口于胆管囊肿;胆囊明显肿大,胆囊管开口于胆管囊肿,肝固有动脉紧贴胆管囊肿,术中明确诊断为“I型胆总管囊肿”。遂行胆囊切除术、下端胆总管封闭术,并将上端三支肝管分别整形并列成一大口,将距离Treizs韧带约40cm的空肠提至肝门部行胆管与空肠的端侧吻合(结肠后),再距离吻合口25cm处行空肠侧侧吻合术(布朗式吻合),于胆肠吻合口及胰腺后方各留置腹腔引流管1根,术中出血约100ml,未输血。
随访:未完成 讨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临床中少见的胆道疾病之一,一般在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出现症状。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包括胆管发育异常、胰胆管汇合异常、病毒感染等原因。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为典型的三联征,临床上一旦确诊,主张早期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