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肝豆状核变性

刘医师   平邑县人民医院
肝豆状核变性

主诉 病史

因“间断头痛3月余,确诊肝豆状核变性2年”。 现病史:患者2013年因“双下肢乏力3年,双手抖1年余,加重半年”在我科住院,确波动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治疗后的动脉瘤好转出院,院外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近3月出现间断头痛,为左侧颞部胀痛,无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意识丧失等。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肝豆状核变性”收入。 患者起病以来,精神一般,饮食睡眠可,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如常。

查体 辅查

查体:T 36.4℃,P 77次/分,R 20次/分,BP 110/70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未及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查体:神清,吐词不清,语速减慢。双侧角膜可见K-F环,颅神经(-),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减低,左上肢不自主运动,姿势性震颤明显,腱反射对称性活跃,病理征未引出。感觉系统无异常。左手指鼻试验不准。Kernig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生化、ENA、ANCA、甲功五项、类风湿三项均阴性,铜蓝蛋白小于20mg/L(正常值220-580mg/L),叶酸、VitB12均正常。MRI平扫+增强 双侧基底节、丘脑、中脑及桥脑、双侧齿状核稍长T1稍高FLAIR信号及双侧苍白球、壳核及黑质信号改变,结合病史考虑肝豆状核变性;脑萎缩,尤以小脑桥脑明显。

诊断 处理

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处理:内科治疗,避免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予以青霉胺、护肝、补充维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

随访 讨论

本病系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青少年起病,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肝病体征,特征性的K-F环,有阳性家族史。该患者已是中晚期,中枢系统及肝脏铜蓄积量大,无法清除,治疗效果欠佳,若能早诊断、早治疗,一般对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影响不大 。该患者若有小孩,建议行相关检查诊断是否患有该病。

发布于 15-04-10 21:04

12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