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难以入睡?时睡时醒?NO!“眠三针”帮您走出“困”境!

许医师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概 述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患者正常活动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其病多为情志所伤、久病体虚、五志过极引起的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与心、脾、肝、肾诸脏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故临床上治疗以平衡阴阳、调畅气血为治则。目前,西医在治疗失眠症上未有很好的方法,目前多从心理方面进行调节,配合口服安眠药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眠三针”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基本方法 1.选穴 主穴:眠三针(神门、内关、三阴交)。 配穴: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2.操作 使用1寸或1.5寸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快速捻转进针,用平补平泻法。取穴方法、进针深度、角度均按照常规。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3.疗程 每周治疗6次,周日休息。治疗4周,共计24次。 临床体会 治疗后患者的睡眠总时间、深睡眠时间、REM时间较一般中药治疗改善更为明显。 讨 论 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或“不得眠”、“不得卧”,对失眠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如《素问·逆调论》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灵枢·邪客》载有:“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现多认为导致失眠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失调,阳盛阴衰,其证主要有肝阳上扰、脾胃不和,引起心神不安;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肾不交引起心神失养所致。眠三针三穴均位于四肢末部,从全息的观点而言,手足与头部相对应,故手足部穴可以治疗头脑的病证,该部的神经末梢十分敏感,刺灸之可产生强烈的感觉,引起大脑皮质相应区域的兴奋,这一兴奋可使产生本证的皮质兴奋点得到抑制,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现代医学根据人在睡眠过程中的脑电变化特征,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NREMS)和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MS)。NREMS由浅到深可分为4期:S1、S2为快波睡眠(浅睡眠),S3、S4为慢波睡眠(深睡眠)。NREM睡眠中的慢波睡眠和REM睡眠对机体的发育和疲劳的消除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整个躯体功能获得恢复。针刺可以提高内源性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改善入睡、觉醒、睡眠总时间和睡眠质量。 按 语 “眠三针”为靳三针近期发展的一套新的功能性针法,重点针对失眠状态进行调理。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用;神门为心之原穴,镇静安神之力尤强,主治一切精神神志疾病;三阴交为下肢足三阴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处,具有健脾、疏肝、益肾、调和气血的作用,可以调整失眠症患者的整体功能。三穴配合,共奏调节阴阳、镇静安神之功,主治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疾患。临床操作中可以内关、神门、三阴交为主穴,并应用经络辨证的思想,根据脏腑辨证不同配以相应的配穴,以加强治疗效果。 注:本文根据庄礼兴教授主编《靳瑞学术思想及靳三针疗法经验集成》一书部分内容改编,转载请注明。
发布于 16-11-22 14:29

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