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氯氮平一直是重度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最常用的有效治疗药物;至于轻至中度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其他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常作为优先选择,但效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
针对这一问题,Schooler NR等开展的随机双盲试验显示,针对那些症状不太严重的难治性精神病患者,氯氮平治疗组的患者由于疗效不佳而停药的比例显著低于利培酮,且病情整体改善更为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氯氮平不应仅局限于重度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当中等严重程度的患者对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仅有部分应答时,氯氮平同样是一个选择。该研究3月29日在线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研究共纳入了107名符合DSM-IV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其平均年龄42岁,男性79%。纳入标准包括:
① 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标准,即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部分应答或应答不佳。部分应答或应答不佳定义为至少1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高剂量及低剂量治疗均失败。高剂量相当于≥600mg/d氯丙嗪,疗程6周;低剂量相当于250-500mg/d氯丙嗪,疗程4周。
② 精神分裂症严重度为中度,即BPRS的“概念紊乱、多疑、幻觉、思维内容异常”4个条目或阴性症状量表(SANS)的“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减退、缺乏社交性”4个条目中,至少有一项评分为“中度”及以下。
排除标准包括总白细胞计数低于3500/mm3等。受试者被随机分入氯氮平组(n=53)及利培酮组(n=54),治疗时间29周。氯氮平初始剂量为12.5mg/天,28天滴定至500mg/天。利培酮初始剂量为1mg/天,15天滴定至6mg/天。
研究主要转归为因疗效不佳而停止治疗所用的时间及症状改善达20%所用时间。症状改善评估工具为BPRS和CGI,副作用评估工具为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SAS)、静坐不能评定量表(BAS)及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每次复查均测量体重。
研究结果
▲ 相对于利培酮,氯氮平针对中度难治性精神病的长期疗效优于利培酮。
▲ 氯氮平的治疗剂量越高,应答越好。
具体来看,两组间的全因停药率无显著差异(利培酮57%,氯氮平47%)。氯氮平治疗组的无效停药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15% vs. 38%, P = 0.01)。氯氮平治疗组的整体改善(P<0.01)、社交功能改善(P<0.01)均显著优于利培酮组。
第29周结束时,符合BPRS精神病症状条目评分改善20%的患者比例为:氯氮平组71%,利培酮组57%(图1)。可以看到,在第1-4周,氯氮平与利培酮的疗效相仿,从第5周开始二组差异扩大,但差异停留在数值层面,最终仍未达到显著性。
若采用症状改善30%的标准,二组间结果则更加相近(氯氮平62%,利培酮56%);采用改善40%评估,氯氮平44%,利培酮40%。试验结束时,符合临床缓解的患者比例分别为利培酮组24%,氯氮平组26%,缓解定义为症状改善达20%且BPRS量表精神病症状条目评分为“轻度”以下。
两个治疗组的BPRS及CGI评分均表现出与剂量呈显著相关性,即随着剂量增加症状改善更加显著。精神病症状、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及总分方面,均与治疗剂量显著相关。
在明显副作用方面,流涎、多汗、心动过速更常见于氯氮平组;共有7名氯氮平组患者及1名利培酮组患者因副作用停药。
本研究中,氯氮平组因疗效不佳而停药的比例显著低于利培酮组,且整体改善明显更佳,且在症状改善方面呈现出优于利培酮的趋势。20余年以来,氯氮平一直作为重度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标准治疗药物,特别是针对其他抗精神病药应答不佳及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另一方面,氯氮平很少用于中度及轻度精神分裂症,即便患者已经过多种抗精神病药的尝试。
相比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本项研究证实,氯氮平在中度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上也具有显著优势,耐受性及有效性均优于利培酮。针对中度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必刻意“绕开”氯氮平;当利培酮或其他新型抗精神病药应答不佳时,患者仍受到精神症状困扰时,应及时考虑氯氮平治疗。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