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性,7岁。因发现鼻背部肿物1年余人院。无诱因出现肿物,逐渐增大,无红、肿、疼痛、发热,不伴头痛、恶心、呕吐等。家长诉患儿1周岁左右鼻背部外伤,未行清创缝合手术,伤后鼻背部肿胀明显,局部硬结形成,约1年后完全吸收。
鼻背部局部隆起半圆形肿物,大小约1.0 cm×1.O cm,表面光滑、黄白色,表皮张力较高,无红、肿及触压痛。肿物下方及鼻尖部未发现明显瘘孔。鼻内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患儿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背部隆起样肿物,局部表现类似第1次术前,考虑囊肿复发再次人院。详细追问病史,其母诉患儿幼儿时囊肿下方曾有一小瘘孔,有白色豆渣样物及黑色毛发样物溢出史,后随年龄增长,瘘孔逐渐变小消失。 第2次人院行详细体格检查:鼻背部局部隆起半圆形肿物,大小约1.2 cm×1.0 cm,表面皮肤呈黄白色;周边皮肤轻度充血,表皮张力较高,局部无破溃。于肿物下方约1.2 cm近鼻尖处鼻背正中可局部一毛囊孔大小、色素轻度沉着小瘘孔,轻轻挤压无分泌物溢出。鼻内镜检查未见鼻中隔高位增宽及局部膨隆。在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外耳道炎、中耳炎过程中,需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
鼻背中线瘘管及先天性皮样囊肿(NDSC)属于临床上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系胚胎发育早期的外胚层被包埋所致。笔者工作10余年接触到2例,第2例患儿9月龄,鼻背部中线位隆起肿物,因故未住院。 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头颈部(上)皮样囊肿的8%,男性多见。NDSC在儿童的身体正中线病变中约占61%。目前病因多认为因脑膜短暂穿越于鼻前隙,未完全退化所致。囊肿可发生于鼻梁中线上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鼻骨部,向深部发展多局限于鼻中隔内。瘘管者瘘口多见于鼻梁中线中段或眉间,有时尚有第2开口位于内眦处。其膨大部分称窦,有窦口与外界相通者即为鼻背中线瘘管,无相通者则称囊肿。其内仅含上皮及其脱屑者为上皮样囊肿,尚含有真皮层的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件者,称之鼻背中线皮样囊肿。患者出现症状年龄多在15~30岁,亦有较小年龄阶段发现鼻背部小瘘孔或局限性小肿块,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