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一)鹦鹉热(psittacosis)鹦

李助教   泸县人民医院
沙眼 结膜炎 鼻炎

主诉 病史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一)鹦鹉热(psittacosis)鹦鹉热(psittacosis)又名鸟疫(ornithosis)、衣原体病(ch1amydia)。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各种禽类如火鸡、鸡、鸽、鸭、鹅和野禽等都能感染该病和互相传染。一般在鹦鹉科鸟类感染和人接触鸟类而发生感染时称鹦鹉热,而发生在各种非鹦鹉科鸟类时称鸟疫,或称之为衣原体病。该病通常呈隐性感染,也可出现症状,主要特征为眼结膜炎、鼻炎和腹泻。该病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发现该病。该病是包括各大洲及南北极在内的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感染的鸟种达190种,证实野鸟在该病自然疫源性中的作用。不少种类的野鸟如候鸟和独联体境内的苍鹭、潜鸭、美国的三趾鹬等地理分布广,能远距离迁徙。它们对该病的世界分布,自然疫源地的形成、巩固、扩散以及维持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循环等方面起主要作用。依据禽的种类和地区不同,该病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病率变化也很大,潜伏状态是所有各种衣原体感染的普遍特征,而禽类、哺乳动物及人感染后很少出现明显发病。该病在禽类中规则周期性流行,可能是因为机体免疫状况或增加易感动物促使暴发。该病在禽类中的感染相当普遍,但对火鸡、鹦鹉科鸟类、鸽子的危害严重,引起产蛋量的下降和较高的死亡率。有时还可引起禽类加工厂工人,饲养员、兽医检疫人员的感染。【病因】鹦鹉热的病原是一种寄生于动物细胞内的微生物,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用光学显微镜可查到,比细菌小而比一般病毒大,直径300~400 nm。具有由黏质酸形成的细胞壁,细胞质中具备DNA及RNA,并有不完全的酶系统。在宿主细胞质的空泡内增生,具有特异性包涵体,与病毒包涵体所在部位及性状不同。衣原体属包涵体性状,对碘染色及对碘胺敏感的差别分为两种,即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和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前者的包涵体不含糖原,形状不规则,广泛散在于细胞质内,不压迫细胞核,不能被碘染色,对碘胺敏感。鹦鹉衣原体在形态上有两种独特形态:原生小体(EB)和网状体(RB)。原生小体是一种小的、致密的球形体,直径为0.2~0.4 μm,姬姆萨染色呈赤紫色,Machiava11o染色呈红色。原生小体不运动,无鞭毛和纤毛。网状体是细胞内的代谢旺盛形态,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无感染性。网状体比原生小体大,直径为0.6~1.5 μm,姬姆萨及Machiave11o染色呈青色,渗透性差。衣原体对季胺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特别敏感。对蛋白变性剂、酸和碱的敏感性较低。对甲苯基化合物和石灰有抵抗力。碘酊溶液,70%酒精、3%双氧水(过氧化氢),几分钟内便能被杀死

查体 辅查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一)鹦鹉热(psittacosis)鹦鹉热(psittacosis)又名鸟疫(ornithosis)、衣原体病(ch1amydia)。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各种禽类如火鸡、鸡、鸽、鸭、鹅和野禽等都能感染该病和互相传染。一般在鹦鹉科鸟类感染和人接触鸟类而发生感染时称鹦鹉热,而发生在各种非鹦鹉科鸟类时称鸟疫,或称之为衣原体病。该病通常呈隐性感染,也可出现症状,主要特征为眼结膜炎、鼻炎和腹泻。该病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发现该病。该病是包括各大洲及南北极在内的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感染的鸟种达190种,证实野鸟在该病自然疫源性中的作用。不少种类的野鸟如候鸟和独联体境内的苍鹭、潜鸭、美国的三趾鹬等地理分布广,能远距离迁徙。它们对该病的世界分布,自然疫源地的形成、巩固、扩散以及维持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循环等方面起主要作用。依据禽的种类和地区不同,该病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病率变化也很大,潜伏状态是所有各种衣原体感染的普遍特征,而禽类、哺乳动物及人感染后很少出现明显发病。该病在禽类中规则周期性流行,可能是因为机体免疫状况或增加易感动物促使暴发。该病在禽类中的感染相当普遍,但对火鸡、鹦鹉科鸟类、鸽子的危害严重,引起产蛋量的下降和较高的死亡率。有时还可引起禽类加工厂工人,饲养员、兽医检疫人员的感染。【病因】鹦鹉热的病原是一种寄生于动物细胞内的微生物,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用光学显微镜可查到,比细菌小而比一般病毒大,直径300~400 nm。具有由黏质酸形成的细胞壁,细胞质中具备DNA及RNA,并有不完全的酶系统。在宿主细胞质的空泡内增生,具有特异性包涵体,与病毒包涵体所在部位及性状不同。衣原体属包涵体性状,对碘染色及对碘胺敏感的差别分为两种,即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和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前者的包涵体不含糖原,形状不规则,广泛散在于细胞质内,不压迫细胞核,不能被碘染色,对碘胺敏感。鹦鹉衣原体在形态上有两种独特形态:原生小体(EB)和网状体(RB)。原生小体是一种小的、致密的球形体,直径为0.2~0.4 μm,姬姆萨染色呈赤紫色,Machiava11o染色呈红色。原生小体不运动,无鞭毛和纤毛。网状体是细胞内的代谢旺盛形态,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无感染性。网状体比原生小体大,直径为0.6~1.5 μm,姬姆萨及Machiave11o染色呈青色,渗透性差。衣原体对季胺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特别敏感。对蛋白变性剂、酸和碱的敏感性较低。对甲苯基化合物和石灰有抵抗力。碘酊溶液,70%酒精、3%双氧水(过氧化氢),几分钟内便能被杀死

诊断 处理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一)鹦鹉热(psittacosis)鹦鹉热(psittacosis)又名鸟疫(ornithosis)、衣原体病(ch1amydia)。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各种禽类如火鸡、鸡、鸽、鸭、鹅和野禽等都能感染该病和互相传染。一般在鹦鹉科鸟类感染和人接触鸟类而发生感染时称鹦鹉热,而发生在各种非鹦鹉科鸟类时称鸟疫,或称之为衣原体病。该病通常呈隐性感染,也可出现症状,主要特征为眼结膜炎、鼻炎和腹泻。该病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发现该病。该病是包括各大洲及南北极在内的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感染的鸟种达190种,证实野鸟在该病自然疫源性中的作用。不少种类的野鸟如候鸟和独联体境内的苍鹭、潜鸭、美国的三趾鹬等地理分布广,能远距离迁徙。它们对该病的世界分布,自然疫源地的形成、巩固、扩散以及维持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循环等方面起主要作用。依据禽的种类和地区不同,该病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病率变化也很大,潜伏状态是所有各种衣原体感染的普遍特征,而禽类、哺乳动物及人感染后很少出现明显发病。该病在禽类中规则周期性流行,可能是因为机体免疫状况或增加易感动物促使暴发。该病在禽类中的感染相当普遍,但对火鸡、鹦鹉科鸟类、鸽子的危害严重,引起产蛋量的下降和较高的死亡率。有时还可引起禽类加工厂工人,饲养员、兽医检疫人员的感染。【病因】鹦鹉热的病原是一种寄生于动物细胞内的微生物,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用光学显微镜可查到,比细菌小而比一般病毒大,直径300~400 nm。具有由黏质酸形成的细胞壁,细胞质中具备DNA及RNA,并有不完全的酶系统。在宿主细胞质的空泡内增生,具有特异性包涵体,与病毒包涵体所在部位及性状不同。衣原体属包涵体性状,对碘染色及对碘胺敏感的差别分为两种,即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和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前者的包涵体不含糖原,形状不规则,广泛散在于细胞质内,不压迫细胞核,不能被碘染色,对碘胺敏感。鹦鹉衣原体在形态上有两种独特形态:原生小体(EB)和网状体(RB)。原生小体是一种小的、致密的球形体,直径为0.2~0.4 μm,姬姆萨染色呈赤紫色,Machiava11o染色呈红色。原生小体不运动,无鞭毛和纤毛。网状体是细胞内的代谢旺盛形态,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无感染性。网状体比原生小体大,直径为0.6~1.5 μm,姬姆萨及Machiave11o染色呈青色,渗透性差。衣原体对季胺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特别敏感。对蛋白变性剂、酸和碱的敏感性较低。对甲苯基化合物和石灰有抵抗力。碘酊溶液,70%酒精、3%双氧水(过氧化氢),几分钟内便能被杀死

发布于 18-12-03 10:55

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