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首发表现为双侧乳糜胸的胸腺瘤

刘医师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乳糜胸

主诉 病史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73岁。因“胸闷伴面部浮肿2个月”于2016年3月1日就诊。2015年12月晨起后胸闷气促,自觉面部较前明显浮肿,伴轻度咳嗽,无发热、胸痛、心慌、端坐呼吸,无血尿、尿色浑浊等,数天后自行缓解。此后反复出现上述症状未就诊。   入院1周前再次出现胸闷及颜面部浮肿,症状较前明显,休息数天后未减轻。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示:无颈静脉怒张、胸壁静脉曲张、四肢水肿,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下肺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口服硝苯地平片,血压控制良好。   门诊胸部CT示:前上纵隔肿瘤,侵及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双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心包少量积液。入院后行双侧胸腔穿刺置管,左侧引出白色乳糜样胸水400ml及右侧引出粉红色乳糜样胸水900ml。   送检胸水常规及生化、乳糜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细胞镜检及细菌培养(表1)。间断经胸管每日平均引出胸液,右侧约200ml,左侧约50ml,性质同前。   表1 胸水实验室检查结果

  2016年3月7日予以CT引导下经皮肿瘤穿刺活检术,穿刺组织HE染色病理示:B1型胸腺瘤;免疫组化病理结果示:CD20(-)、CD5(+)、CD1a(+)、CK20(-)、CK5/6(局部+)、CK7(局灶+)、Ki67(30%+)、LCA(2+)和TdT(+)。   CT检查示:肿瘤侵及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最终诊断:(1)B1型胸腺瘤Ⅲb期(Mosaoka分期),ECOG评分3分;(2)高血压1级(中危组)。  

诊断 处理

于2016年3月22日接受放疗,胸腺病灶及上腔静脉内瘤栓为GTV,四周外放20px,上下外放12.5px为PTV,照射DT为50Gy/25f。放疗前期由于右侧胸液每日引流量超过500ml,左侧约100ml,蛋白丢失严重,于2016年3月18日予以禁食并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双侧胸液量减少至20ml/d,颜色为淡黄色。   于2016年3月29日开始恢复低脂饮食,胸液无明显增加。2016年3月31日复查B超双侧胸腔无积液,拔除胸腔引流管。2016年4月6日放疗至22Gy复查胸部CT提示肿瘤较前明显缩小,双侧无明显积液。见图1~图4。  

A:左侧胸腔;B:右侧胸腔 ▲图1双侧胸腔积液  

A:HE染色;B:LCA ▲图2 活检穿刺组织HE染色(×200)及免疫组化(×200)

▲图3 胸水引流与放疗剂量变化图

A1、B1、C1:放疗前上腔静脉不同层面受压情况及胸水情况;A2、B2、C2: 放疗至22Gy上腔静脉不同层面受压情况及胸水情况 ▲图4 放疗前后胸部CT检查  

随访 讨论

讨论 乳糜胸液是一种非炎性含有丰富甘油三酯及乳糜微粒的渗出液,其外观根据营养情况可呈乳白色、微黄色浑浊液,胸水常规检查中乳酸脱氢酶一般不升高,而有核细胞计数一般不超过1000×106/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胸导管是全身最长的淋巴管,长30~1000px,下段起始于梭形膨大的乳糜池,上行穿过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胸导管在胸腔内位于后纵隔,介于食管后、脊柱右前、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四五胸椎移向脊柱左侧,至第七颈椎弯向前入左颈内静脉或静脉角。   当胸导管损伤出现在第四五胸椎以下时,往往表现为右侧胸腔积液,而损伤出现位置较高时多数为左侧胸腔积液。   本例患者以双侧胸腔积液导致胸闷为首发症状,结合CT及病理穿刺结果,考虑胸腺瘤侵袭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造成上腔静脉综合征,中心静脉压力增高后胸导管内淋巴液难以汇入,而经导管及其属支渗出导致双侧乳糜胸,其中右侧为血性且伴有核细胞明显升高,考虑为静脉压力高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由于乳糜液内含有大量蛋白、抗体、维生素及电解质,长期大量的乳糜液丢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不良、免疫抑制,甚至继发严重感染,应尽早治疗。   乳糜胸患者常规治疗为控制饮食、进低油脂饮食或禁食、胸腔引流减轻胸闷症状、胸膜粘连以及行胸导管结扎术。但本例患者肿瘤侵及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导致双侧乳糜胸,首先治疗原发肿瘤。经放疗22Gy后肿瘤较前明显缩小,腔静脉压迫解除,胸导管回流顺畅后双侧胸腔积液明显减少,患者目前已正常进食,并顺利拔除双侧胸腔引流管,治疗效果满意。如后期再次出现严重乳糜胸而内科保守治疗不理想时,可通过胸膜固定术、胸导管结扎术等控制乳糜胸。

发布于 18-04-15 11:58

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