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中医治疗阳虚水肿案

王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诉 病史

主诉:眼睑、面肢水肿3天 现病史:刘某,男,11 岁。2010 年10 月13 日初诊。患儿10 天前曾出现恶寒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自服用“感冒冲剂、双黄连”等药后症状好转。3 天前出现眼睑、面肢水肿,以下肢较甚,伴足冷,小溲短少,胃纳不佳,大便溏薄,精神较差。BP120/80mmHg。

查体 辅查

舌脉检查: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濡 辅助检查:尿检: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0~1)。

诊断 处理

诊治经过:中医诊断:水肿,证属寒湿伤于脾肾,阳微不运。法当温阳利水以消肿满。处方:炮附片9g,桂枝9g,茯苓10g,炒白术10g,猪苓9g,陈皮5g,大腹皮10g,桑白皮9g,鲜姜衣1 撮,红枣3 枚。3 剂。二诊(2010-10-16):药后小溲增多,水肿已消大半,便溏亦止。上方去大腹皮,加生芪皮10g。3 剂。三诊(2010-10-20):水肿全消,神情转佳,纳可,苔腻已化,转为薄白,大便正常。予金匮肾气丸每次6 粒,1 日3 次。药尽后复查:血压正常,尿蛋白消失,红细胞(0~5 个/HP)。

随访 讨论

《景岳全书》记载:“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关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简明扼要阐述了水肿发生的病机。张景岳同时指出,“夫水虽制于脾,而实主于肾,气与水本为同类,但在化与未化耳,故阳旺则化精即是气,阳衰则不化,水即是邪”, 再次强调了阳气在水肿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患儿因于外感,自服“双黄连”等药,伤及自身阳气。脾肾阳虚,水液运化失调,故可见神萎、足冷、便溏、溲短少、面浮肢肿等证;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濡都是阳虚寒湿内阻之征。治疗取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即补命门之火,以温化水湿。古用真武汤治疗水肿,是其义也。辅以桂枝、茯苓、炒白术、红枣共奏温阳健脾之功;猪苓、陈皮、大腹皮、桑白皮、鲜姜衣健脾利水。初诊后阳复水湿渐化,故小便增多,便溏渐止, 去大腹皮加黄芪皮以加强补气健脾利水之力。后期以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缓缓收工。本病的发生“阳虚”是根本,取法“真武汤”,予以“附子”温阳化湿是取效的关键。

发布于 17-02-26 10:32

5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