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中医治疗脾虚久泻案

王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诉 病史

主诉:腹泻1年 现病史:章某,男,2 岁。2012 年10 月15 日初诊。患儿周岁断乳后家人望壮心切,常令饱食厚味,以致食伤脾胃,运纳失常。1 年来,大便多濡溏泻,伴完谷不化,形体日羸,四末欠温。迩来纳食减少,反便次增多,日三五行,质稀薄,色淡黄,味腥不臭,腹胀,喜俯卧

查体 辅查

舌脉检查:苔薄白,脉缓

诊断 处理

诊治经过:中医诊断:泄泻。辨证属脾气久虚,肾阳衰微。治以温阳补气,运脾化湿,佐以制肝。处方:米炒太子参6g, 茯苓6g, 炒白术4.5g, 煨木香3g,砂仁米(杵,后入)2.4g,广皮3g,乌梅炭4.5g,炮姜3g,官桂(后入)2.4g,明附片4.5g,甘草2.4g。2 剂。二诊(2012-10-18):两日来便次减少,便质已稠,四末转温,腹柔软,神情转佳,方以煨姜2 片易炮姜,加红枣3 枚。3 剂。三诊(2012-10-24):大便已实,纳较馨,脾气久虚,徐图恢复。嘱节饮食,善调养,毋伤脾胃乃佳。予附子理中丸加淮山药20g、茯苓20g、炒苡仁20g、煨白芍20g,均研细共80g,每次6g,早晚各1 次,红枣6 枚,煎汤调服。

随访 讨论

扶阳思想源于内经。《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中的“气”即指的是“正气”,是“阳气”的具体体现。《经籍篡诂》解释,“扶”为护也、助也、治也,有保护、帮助、调理之义。历代医家对“扶阳”有不同的理解,多数医家常常因为阳气易伤而把扶阳理解为温阳, 这是对扶阳法的片面看法。仲景认为气虚、阳虚、火衰都属可用扶阳方法治疗的范畴,亦可用于预防疾病。所以“扶阳”思想包含病时“温阳”、“补气”,未病时预防养生,及病后的调摄。“扶阳”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主要表现为对脏腑“阳气”、“正气”的补充与调理,还包括疾病后期的饮食调理以及未病时的药物调理。 患儿因饮食不节,重伤脾胃。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久泻伤脾,脾病及肾,可致脾肾阳虚之泄泻。脾胃受损则水谷无以化生精微,清气不升不能温养四肢,故可见完谷不化、形体羸弱、四末不温;大便稀薄,味腥不臭,腹胀,喜俯卧,苔薄白,脉缓虚皆为脾肾阳气虚弱所致。治疗时予以炮姜、官桂、明附片温补脾肾之阳气,四君子汤以复久虚之脾气,煨木香、砂仁醒脾运脾。《医宗金鉴》:“肝盛脾衰金气弱,金失承制木生风,每因吐泻伤脾胃……”所以脾虚久泻,土虚木乘,易致肝木无制,虚风内动,出现慢惊风、慢脾风等重症,故予以乌梅炭敛肝止泻。脾虚泄泻,病在脾胃,关系肝、肾二脏。泻止后,以附子理中丸缓补脾肾之阳气,同时用红枣汤调服茯苓、炒苡仁、煨白芍亦食亦药均着眼于温阳益气以复脾胃受纳之职。综上,对于脾虚久泻在治疗用药及恙后调理,处处不忘“扶阳”。

发布于 17-02-26 10:27

5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