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肺炎型肺癌1例

王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肺癌 肺炎 肿瘤

主诉 病史

患者,女性,41岁,因咳嗽、咳痰3年,加重3月余于2014年8月28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始,每年3~4次,因受凉出现低热,咳嗽,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痰,伴盗汗,伴胸闷,无咯血,无胸痛,无呼吸困难,病发时至当地卫生院查血常规升高,抗感染治疗5~7 d,治疗后体温正常,咳嗽、咳痰症状较前减轻但仍持续,患者未重视,治疗前后未行胸片等检查。2014年5月25日。患者受凉后发热,体温38.2℃,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咳白色黏液痰,量较多,200~300 ml/d,易咯,伴胸闷胸痛,伴盗汗,无咯血,无呼吸困难,至当地人民医院诊治,血常规(5月29日)示:白细胞8.4×10 9/L,中性粒细胞比值82.8%;C反应蛋白92.42 mg/L;胸CT(图1A)示:左肺团片状,斑片状,小结节。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阴性,刷检未找到抗酸杆菌,痰脱落细胞涂片阴性。予以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复查胸CT(图1B):两肺多发团片状、斑片状、小结节及空洞影,较前有增加。当时考虑继发性肺结核可能,予以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HRZE)抗结核治疗1月余,并于当地结核医院复诊,胸CT(图1C)示:右肺病灶较前大部分吸收,左肺病灶大小未明显改变,患者自觉症状进行性加重,自行停药。

查体 辅查

于7月28日至省级三甲医院进一步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1.2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9.02×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80.2%;C反应蛋白80.50 mg/L;血沉72 mm/1 h;动脉血气pH:7.45,PaO2 78 mmHg(1 mmHg=0.133 kPa),PaCO2 38 mmHg;8月7日电子支气管镜示:左上叶支气管炎性改变,BALF培养、真菌及抗酸染色(夹层杯法)均阴性,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ransbronchoscopic lung biopsy,TBLB)病理诊断:(左上肺前段)组织2粒,各针尖大,镜下为肺组织,部分肺泡腔内有出血水肿,碳末样物沉着,一个细支气管极少量上皮轻度增生,异型性不明显,倾向间质性肺炎,切片未见癌,抗酸染色(一)。 予以左氧氟沙星抗感染11d,患者咳嗽、咳白黏痰症状仍持续,复查胸CT(图1D):双肺病灶增多,多形性。建议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拒绝。出院诊断:双肺病变待查:细菌感染可能,结核可能,真菌感染可能,遂至我院就诊,8月28日收入我科住院。 既往史9年前因卵巢囊肿行双子宫附件全切术,术后口服尼尔雌醇片4年,l mg,1次/d,每月21 d,后改为口服中药治疗。无吸烟史,长期吸入大量油烟及二手烟。否认肿瘤家族史。

诊断 处理

入院后查体无特殊阳性发现,血常规:白细胞6.84×109/。,中性粒细胞计数14.47×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86.1%;血沉13 mm/1 h。动脉血气pH:7.44,PaO2 63 mmHg,PaCO2 37 mmHg,其他检查阴性。胸CT(图1E、F):双肺斑片,实变影,较前病变大。计算机断层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左后第11肋内侧、左侧肋弓异常浓聚灶存在,考虑骨转移(图2)。因痰一液基细胞检查2次找到腺癌细胞(图3),最终诊断为左肺腺癌T4N1Mlb-4期(骨);经肿瘤综合讨论予以TP化疗(多西他赛110 mg第1天;顺铂50 mg第1天65 mg第2天),给予止吐、水化治疗,并行因卡膦酸二钠骨治疗。现患者基本情况尚可。本病例来自国际

呼吸杂志

随访 讨论

肺炎型肺癌多见于腺癌,特别是腺癌中的细支气管肺泡(bronchioalveolar carcinoma,BAC)。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LASLC)、ATS和ERS联合发布了关于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不再使用BAC的名称。浸润性黏液腺癌是腺癌的变异型,相当于以前的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本病例是一例典型的肺炎型肺癌,患者长达3年的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类似于肺炎的症状体征,直到近3个月来症状明显加重,反复抗感染无效,方来大型医院诊治,最终病理明确诊断。结合本病例及近期发表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如下。 2.1流行病学PTLC早期认为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在有很多文献报道年轻人患PTLC的病例。证实PTLC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早期认为男女发病率相似,但腺癌常见于非吸烟者,近期研究女性肺癌患者中,腺癌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据中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性肺癌患者增幅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雌激素、油烟、二手烟等危险暴露因素有关。由此可见,PTLC女性发病率不容忽视。 本例患者41岁,女性,虽无吸烟史,但长期吸入二手烟,油烟,长期口服雌激素,且病情迁延反复,影像提示病灶未见吸收并进行性增多增大,应高度警惕肺炎性肺癌的可能性。 2.2临床症状PTLC临床表现较轻,无特异性,也有报道提示可表现为咳大量黏液性痰。本报道患者自诉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盗汗,不论是肺癌、肺炎和肺结核等肺部疾病都可有以上症状,且患者直至确诊时基本情况可,易致临床疏忽。当地卫生院未行胸片等常规检查,凭借血常规及临床症状,主观予以抗感染治疗,治疗后未密切随访,更增加了误诊的概率。据沈劲松研究发现反复发作的肺炎只是PTLC早期的表现形式,随着癌细胞的生长和进展,与合并继发性感染、出血有关。因此本例患者早期出现肺炎样症状,血常规升高,虽抗感染治疗有效,但咳嗽、咳痰的症状仍然持续,治疗后未及时随访是延误本例患者诊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2.3体征本例患者人院时查体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对比影像学病灶的范围及形态,有别于肺炎肺实变时的典型体征,如叩诊浊音、支气管呼吸音和湿性啰音等。这主要是因为PTLC病理是由癌细胞或癌细胞分泌的黏液逐渐充填肺泡腔,并在肺内气道蔓延扩散,不破坏支架结构。而肺炎病理学则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及成纤维细胞增生,可有肺组织正常结构的破坏。 2.4辅助检查评价 2.4.1影像检查PTLC是指影像学表现以炎症样改变为特点的肺癌。近年来,PTLC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缺乏特征性表现,临床常误诊,需要与为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或间质性肺病等良性病变鉴别。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X线及胸CT。X线检查因密度分辨力较低,且横膈和纵隔结构易遮挡重叠病灶,使PTLC更易误诊漏诊,因此胸CT应用更为广泛和可靠。PTLC胸CT以大片状实变影为主要表现。陈璧颖等研究33例PTLC的CT表现,提示若胸CT呈现以下表现并结合临床应高度警惕PTLC:①病变广泛,累及两肺多个肺叶,且多以肺下叶为主;②实变区密度较低,增强后无明显强化;③实变区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但充气的支气管僵直、管腔狭窄;④实变区周围或远离实变区见磨玻璃影,且与正常肺组织边界清晰;⑤病变后期两肺常为多形式病灶混合,包括实变、磨玻璃、多发结节及囊腔;⑥随访复查病灶增大、增多,磨玻璃影及结节影融合,向实变影发展。 本报道患者3个月内动态胸CT的表现进行性增多,累及两肺,病灶呈现多样化,且分别经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无效,符合该特征。由此可见,PTLC影像误诊原因多为临床医生对其影像改变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放射科医生一般忽视临床病史资料,仅凭影像学征象诊断而导致。动态的影像随访结合临床抗炎、抗结核等治疗后症状是否缓解是早期筛查和诊断PTLC关键。 2.4.2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相对有创检查更安全,方便,快捷,也经济,患者易接受。如今该技术已成为肺癌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结合本文病例及李晓强等研究表明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在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方面均高于传统方法痰涂片,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增加检查次数是提高阳性检出率的关键。因此,基于痰液基细胞学的安全,简便,无创伤,可重复且阳性率高等优点,应更大力地推广于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可作为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和高度可疑人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2.4.3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对确诊肺癌的病变性质及病变范围,明确手术方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本报道病例患者先后2次气管镜检查及1次TBLB均阴性,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生长方式不同。腺癌的典型表现为小的外周病灶,多发生于周围支气管腺体,支气管镜常不能发现病灶,②TBLB应用于周围肺部病变的检查在X线透视下进行时,活检准确率较高,可达80%以上。但实际临床却因各种因素,采用TBLB盲检,大大降低了活检的准确率。③与医生的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有明显关系。由此可见,

发布于 16-11-01 16:39

10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