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胰头癌侵及肠系膜上静脉

孙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胰头癌 胰腺癌 慢性胆囊炎

主诉 病史

主诉: 腹痛伴尿黄15日 病史:患者半月前吃梨后出现中上腹疼痛,强度可耐受。疼痛无放射。未服用药物,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但出现尿色发黄,皮肤巩膜未见明显黄染。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炎”,对症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未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以“胆道梗阻”为诊断收入我科。患者病来睡眠尚可,纳差,阵法性多汗,无发热,体重下降3公斤。无明显乏力。既往2年前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最高时7.3mmol/L。

查体 辅查

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明显黄染,腹部平坦,腹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手术瘢痕。未触及腹部肿块,无压痛,跳痛或肌紧张。墨菲征阴性。肾区无叩痛。肠鸣音4次/分。 辅查: 血清学检查胆红素正常,血糖略高。 MR 平扫: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各叶比例正常,信号不均匀,肝左叶散在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饱满,囊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分层,壁增厚,周围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门脉血管显示清楚,走行正常。胰腺体尾部体积减小,胰头部略肿胀,整体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改变,且不均匀,周围少量渗出,胰管扩张。脾脏不大。 MRCP: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末端狭窄。胆囊增大,胰管扩张,胰头部胆管及胰管显示不清。 提示胰头部略肿胀,信号不均匀,伴周围少量渗出,请结合临床及超声内镜。 低位胆道梗阻,胰管扩张。 CT: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末端显示不清;胆囊体积增大,胆囊管壁增厚,强化明显。胰腺实质变薄,胰管不规则扩张。脾稍大。 十二指肠壶腹部壁稍厚;周围脂肪间隙未见明显渗出;余胃肠道管壁未见明显增厚。阑尾显示清楚,周围脂肪间隙清楚,腔内见稍高密度影。提示低位胰、胆管扩张,进一步超声内镜、增强MRCP检查,除外壶腹部占位;胰腺萎缩。 胆囊管壁增厚、强化明显,炎症不除外。 EUS所见:探头置于胃及十二指肠扫查,胰腺钩突见一低回声团块,超声切面大小20x27mm,边缘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弹性成像显示质地偏硬。病变上方胆总管扩张,直径约14mm。病变远端胰管扩张、迂曲,直径约10mm。 EUS诊断胰腺钩突低回声团块伴胆、胰管扩张

诊断 处理

诊断: 胰头占位 恶性可能大 治疗:全麻下手术探查:肝脏无转移结节,腹壁及盆腔未见癌转移,胰头略增大,切开kocher筋膜,游离十二指肠降段,显露胰头后方,触及胰腺钩突2.7×2.3cm左右质硬肿物,界不清,侵及肠系膜上静脉,胆囊明显增大,约10×5×5cm,胆囊管扩张,肝总管、胆总管全程明显扩张,术中诊断胰腺癌,定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术,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病理:(胰腺)导管腺癌,高分化, 大网,胃断端、空肠断端、胆总管断端及胰腺断端未见癌,慢性胆囊炎,肠系膜上静脉未见特殊,肠周及胰腺周围、7.8组、16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0/6,0/2,0/4)。

随访 讨论

术后监测引流液淀粉酶,无升高,提示无胰瘘发生。复查腹部CT,胰-十二指肠术后改变,肝周少量小气泡影,腹腔内留置多枚引流管。 肝门部术区见肠管聚集,管壁水肿增厚,周围脂肪间隙内见散在渗出;胃肠吻合口壁稍厚;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较前减轻;肠系膜上静脉内见环形密度增高影。腹盆腔见散在渗出及积液。回盲部见增大淋巴结。术后患者恢复比较好,术后3天起皮下注射肝素,预防人工血管血栓,恢复进食后改口服阿司匹林。本例属于胰腺癌侵及肠系膜上静脉(SMV),既往认为胰腺癌侵及门静脉(PV)或肠系膜上静脉(SMV)时,是不可以切除的。但大量研究表明,如果胰腺癌侵犯PV/SMV而无其他远处脏器转移,与侵袭动脉不同,并非属于胰腺晚期,只是因为胰头癌距离静脉很近造成,行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既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也延长生存期。其实所谓胰腺癌侵及静脉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影像学发现侵犯,术中发现二者只是接触而已,并非真正侵犯。二、影像学与术中均发现侵犯,但是二者可以分开,静脉并无癌细胞。三,影像学与术中均发现侵犯,但是二者不可以分开,必须切除部分静脉,当血管切除长度不超过3~4cm时,经过充分游离可直接行血管吻合。但如果静脉切除范围较长而难以直接行端端吻合时,就需应用替代血管进行重建,这里切除的血管又分为两组情况,(一)血管无癌细胞,比如本病例,最终病理证实切除的SMV无未见特殊,(二)切除的PV或SMV被癌侵袭。

发布于 16-08-05 11:40

64 个评论

发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