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0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1月,伴腹泻10年余”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诱因下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呈阵发性,夜间加重,反复发作,伴腹泻。无放射痛,无恶心反酸,无吞咽困难,无呕吐呕血,无便血,无头昏乏力。遂于我院就诊,今来我院就诊,查肿瘤标志物CA199:5.48U/ml,CEA:1.1U/ml, CT提示:1.胰腺尾部肿块,肝右叶小囊肿,慢性胆囊炎。 B超:胰体尾部实质性占位(胰腺MT待排),肝内囊肿,左肾囊肿,左肾上腺区实质性占位(嗜铬细胞瘤可能)。MRI:1.胰腺尾部肿块,考虑囊腺瘤可能大,请结合临床。2.肝右叶小囊肿,左肾囊肿。3.慢性胆囊炎。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
查体:神志尚清,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左侧腹部可及大小约8cm包块,不可移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辅查:血糖 5.07 mmol/L 。生化:总蛋白 72 g/L ,白蛋白 47 g/L ,谷丙转氨酶 76 U/L ↑,谷草转氨酶 46 U/L ↑,总胆红素 9.6 μmol/L ,直接胆红素 2.6 μmol/L; 血常规:白细胞 4.1 *10^9/L ,红细胞 4.24 X10^12/L ,血红蛋白 112 g/L ↓,血小板 142 X10^9/L 。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 1.61 ng/mL ,癌胚抗原(CEA) 0.77 ng/mL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0.80 ug/L ,糖类抗原(CA125) 11.56 U/mL ,糖类抗原(CA153) 10.05 U/mL ,糖类抗原(CA199) 4.70 U/mL ,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8.93 ug/L ,糖类抗原(CA242) 2.37 IU/ml ,糖类抗原(CA50) 3.18 IU/ML 。2015-12-1 CT:1.胰腺尾部肿块,肝右叶小囊肿,慢性胆囊炎。2015-11-17 大华医院 B超:胰体尾部实质性占位(胰腺MT待排),肝内囊肿,左肾囊肿,左肾上腺区实质性占位(嗜铬细胞瘤可能)。2015-12-3 MRI报告检查报告:1.胰腺尾部肿块,考虑囊腺瘤可能大,请结合临床。2.肝右叶小囊肿,左肾囊肿。3.慢性胆囊炎。
术前诊断:胰体尾部占位病变。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开腹后先探查肝脏无转移灶。胃肠胆囊无异常。继而切开胃结肠韧带,显露胰腺,胰腺质地柔软,边界清,尾部肥大并可及10cmx10cm左右肿块,质软,界清,有完整包膜。决定行胰尾部切除术。术程顺利,术中出血少,未输血,标本及淋巴结送病理,病人安返。术后予对症治疗,恢复佳。术后病理: 胰腺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脾组织未见肿瘤。送检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7(+),CK20(-),Villin(-),CEA(-),CA199(+),Ki-67(2%+),D2-40(-),CD31(-)。大体检查:胰腺及肿块大小为7*7*5CM,肿块大小为6*6*5CM,与胰腺组织分界清,切面灰白色,半透明,蜂窝状,内含清亮液体,脾脏大小为11*7*4CM,切面暗红色,未见明显肿块。术后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 讨论:胰腺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约占胰腺肿瘤的0.6%。胰腺囊腺瘤生长缓慢,一般病史较长,可恶变为胰腺囊腺癌。临床表现上腹胀痛或隐痛、上腹部包块是胰腺囊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其次有体重减轻、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胃肠道症状。由于本病在临床上非常少见、症状不典型,病程进展缓慢,肿瘤外观常似良性病变,病理上常因其结构特殊而不能准确定性,因此常常导致误诊误治。手术是胰腺囊性肿瘤惟一的治疗方法。囊腺瘤常有完整的包膜,且好发于胰腺体尾部,小的囊腺瘤可予以摘除;大多数病人需行包括脾脏在内的胰体尾切除。胰腺头部囊性肿瘤可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浆液性囊腺瘤和良性的黏液性囊腺瘤手术切除可长期生存。预后较好。本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予密切随访治疗。有个问题,术后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案?不知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