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3岁,因腹部疼痛恶心、呕吐10 d,以急性胃肠炎收住内科。10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伴恶心、呕吐,经抗炎,对症,解痉治疗后缓解。7 d后上述症状复发,用同样方法治疗后再次缓解。3 d前腹痛发作较前为甚,腹痛伴血便,有里急后重。
血、尿淀粉酶及腹部超声、CT检查无异常,血象稍高,大便常规无脓球,潜血试验强阳性。既往有高血压史30余年。
入院后予以抗炎,解痉治疗症状不能缓解,疼痛尤以右下腹部为甚,压痛、反跳痛明显,外科会诊后拟诊为急性阑尾炎收入外科病房,拟行手术治疗。但家属要求保守治疗。3 d后腹痛加剧,出现典型腹膜刺激体征,遂予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见小肠广泛缺血,肠系膜血管无搏动,未见明显栓子,回肓部至结肠肝曲坏死有少量血性腹水。在肠系膜血管根部注入1%利多卡因20 ml,热生理盐水纱布湿敷约半小时,坏死部位肠管血供无好转,遂切除横结肠大部、升结肠及回肠远端约1 m,近端从右下腹造瘘。术后抗炎,抗凝及支持治疗。术后1周腹部切口全层裂开,肠管外露,急诊手术探查,见小肠血供完全恢复,但水肿显著,考虑此时做吻合不安全,仍行造瘘术,切口张力缝合,加强支持疗法。2周后切口愈合,痊愈出院。
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亦称腹部卒中,是血运性肠梗阻,常发生肠系膜上血管供血区,肠管在短时间内发生广泛性坏死,术前诊断困难。本侧腹痛以右下腹部为甚,伴明显压痛,反跳痛,血象稍高,故术前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在治疗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行栓子取出术,有条件可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查出栓塞部位。健康人主要依赖小肠吸收营养成份来维持机体正常需要,而术后保留的小肠应有100 cm,并保留完整的结肠。若结肠亦有切除者则残留肠管应不短于150 cm。如果广泛切除了小肠而只保留近20一50 cm,术后易发生短肠综合征。本例误诊主要原因是对其特点认识不足,仅依据症状考虑常见病,未行必要的进一步辅助检查,加之医院条件有限,未行肠系膜血管造影,以致难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