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rin缺陷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一般资料】
患儿,男,3月20天。例2,患儿,男,2月8天。
【主诉】
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3月余”入院。例2,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2月余”入院。
【现病史】
患儿生后3d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黄色,混合喂养,曾在家口服茵栀黄治疗,黄疸有所好转,但仍未完全消退,于2013年6月28日入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治疗。例2,患儿生后5d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黄色,母乳喂养,曾在家口服茵栀黄、苯巴比妥治疗,黄疸无好转,于2013年10月20日入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治疗。
【个人史】
G2P2,孕40周,剖宫产,出生时无产伤及窒息,出生体重3.25kg。例2,G2P2,孕38周,剖宫产,出生时无产伤及窒息,出生体重3.15kg。
【家族史】
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及代谢病史,否认家族传染病史。例2,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及代谢病史,否认家族传染病史。
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心肺体检无异常,腹软,肝右肋下约3.0cm质软,脾左肋下0.5cm质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例2,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心肺体检无异常,腹软,肝右肋下约3.5cm质软,脾左肋下2.0cm质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肝功能TBIL146.1μmol/L,DBIL35.5μmol/L,TP46.3g/L,ALB30.2g/L,GLB16.1g/L,ALT50U/L,r-GT189U/L,AST105U/L,ALP944U/L,PA38.3mg/L,TBA291μmol/L,LAC4.62mmol/L,GLU1.76mmol/L。乙肝三系:HBsAb(+)。丙肝抗体:阴性,戊肝抗体:阴性。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G(+)。尿巨细胞病毒DNA定量:阴性。血巨细胞病毒DNA定量测定:阴性。G-6-PD正常。母乳及尿巨细胞包涵体检测:正常。AFP1000U/mL。凝血相:APTT43.1s。血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检测:甲硫氨酸、瓜氨酸、苏氨酸及多种长链酰基肉碱增高,需考虑Citrin蛋白缺乏可能。尿有机酸气相质谱检测: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丙酮酸、4-羟基苯乳酸增高,提示需考虑Citrin蛋白缺乏可能。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检测:对SLC25A13基因行PCR和产物测序,分析表明患儿基因型:IVS6+5G>A/IVS6+5G>A纯合突变,患儿父亲基因型:IVS6+5G>A/-携带者,患儿母亲基因型:IVS6+5G>A/-携带者。例2,肝功能TBIL163.7μmol/L,DBIL59.1μmol/L,TP42.4g/L,ALB26.5g/L,GLB15.9g/L,ALT68U/L,r-GT310U/L,AST92U/L,ALP2093U/L,PA41mg/L。TBA244μmol/L,LAC7.32mmol/L,GLU2.14mmol/L。乙肝三系:HBsAb(+)。丙肝抗体:阴性,戊肝抗体:阴性。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G(+)。尿巨细胞病毒DNA定量:阴性。血巨细胞病毒DNA定量测定:阴性。G-6-PD正常。母乳及尿巨细胞包涵体检测:正常。AFP900U/mL。凝血相:APTT43.8s,血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检测:瓜氨酸显著增高,需考虑Citrin蛋白缺乏可能。尿有机酸气相质谱检测: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丙酮酸、4-羟基苯乳酸增高,提示需考虑Citrin蛋白缺乏可能。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检测:对SLC25A13基因行PCR和产物测序,分析表明患儿基因型:851de14/1638ins23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父亲基因型:851de14/-携带者,患儿母亲基因型:1638ins23/-携带者。
【治疗】
入院后给予护肝,同时停止母乳喂养,食用无乳糖和加强中链脂肪酸的配方奶粉,补充多种脂溶性维生素,治疗14d后复查肝功能。病例1:肝功能TBIL55.3μmol/L,DBIL31.7μmol/L,TP52.7g/L,ALB39.8g/L,GLB12.9g/L,ALT30U/L,r-GT109U/L,AST74U/L,ALP334U/L,PA112.2mg/L。病例2:肝功能TBIL41.7μmol/L,DBIL23.7μmol/L,TP45g/L,ALB33g/L,GLB12g/L,ALT13U/L,r-GT195U/L,AST42U/L,ALP497U/L,PA109mg/L。出院后继续食用无乳糖和加强中链脂肪酸的配方奶粉喂养。病例1随访1年患儿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病例2随访10个月患儿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
NIC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其致病基因SLC25A13位于染色体7q21.3,包含18个外显子,长200kb,编码一种线粒体内钙结合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蛋白Citrin。SLC25A13基因突变所引起的Citrin缺陷症在儿童期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症和黄疸,称为NICCD:而在成人期表现为高氨血症、突发的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等神经系统症状,称为成年发病的Ⅱ型瓜氨酸血症(CTLN2)。本病最早文献报道于2001年,以日本及东亚地区多见,我国人群SLC25A13基因突变携带率为1/65。有研究表明,在中国遗传代谢病高危患者中NICCD阳性率居第2位,仅次于甲基丙二酸血症。截至2012年4月,日本鹿儿岛大学Kobayashi领导的课题组已经发现SLC25A13基因的54种突变类型,其中851de14、1638ins23和IVS6+5G>A为中国人常见突变类型。过去认为NICCD患儿临床症状多可于1岁内自行消失,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病例报道对此观点产生质疑。首先部分CTLN2患者婴儿期有过胆汁淤积病史,提示部分患儿会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为CTLN2,预后不良,往往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其次,部分NICCD患儿虽未发展为CTLN2,但其婴儿期就表现出严重的肝衰竭或严重感染而死亡,提示NICCD结局多样。有研究证明,NICCD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后仍存在胆固醇及血氨基酸代谢的异常,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有学者强烈建议相关的检查应尽可能在4个月龄前进行。包括生化、尿有机酸气相质谱检测、血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检测,但确诊仍有赖于SLC25A13突变基因检测,基因检测与Citrin蛋白检测相结合,可以有效弥补基因分析的不足之处,更加有利于疾病诊断。NICCD的治疗以饮食调整和对症治疗,患儿需止母乳喂养,更换无乳糖和加强中链脂肪酸的配方奶粉,并补充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多数患儿可通过调整饮食取得良好效果。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