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良性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Barrett食管并发症发病率如表3所示。
常见的并发症有:
1.溃疡
Barrett食管引起溃疡的发病率为2%~54%,食管柱状上皮受酸性消化液腐蚀后可以发生溃疡,出现类似胃溃疡的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并可引起穿孔、出血、浸润、溃疡愈合后发生狭窄,出现下咽不畅的症状。甚至可穿透主动脉导致大出血而迅速致死。
Barrett溃疡的病理分型有两种,最为常见的为发生在鳞状上皮段的浅表性溃疡,这种类型与因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溃疡相似。另一种少见的为发生在柱状上皮段的深大溃疡,与消化性溃疡相似。
2.狭窄
食管狭窄是Barrett食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00%。狭窄部位多于食管中上段的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而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狭窄多位于食管下段。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29%~82%。病变可单独累及柱状上皮,也可同时累及鳞状和柱状上皮。
3.恶变
原发于食管的腺癌约占食管癌的5%~10 %,由于食管腺癌仅出现于BE的特殊型上皮,因此,“肠化”BE才属于癌前病变。
Barrett食管中发生癌肿的机制尚不甚确切,长期反流物进入Barrett食管可能起恶变作用。但有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病病人施行了抗反流手术亦不能使这些柱状上皮消退,亦不减少恶变的危险性。
Barrett食管的柱状上皮区内可以发生异型增生,程度可自低度到高度,有时低度异型增生不易与正常柱状上皮区别,高度异型增生与原位癌有时难予区别,并可进展至浸润癌。这些恶变的肿瘤系腺癌。需要指出的是内镜发现贲门腺癌伴有良性柱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异型增生为腺癌是有区别的。
Barrett食管的异型增生是癌前期状况已为多数人公认。
4.胃肠道出血
可表现为呕血或便血,并伴有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约为45%,其出血来源为管炎和食管溃疡。
预后
Barrett食管癌的预后较差,其主要原因是诊断时已属晚期,多数伴有淋巴结和局部转移。
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21%~55%,淋巴结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为91%,明显高于其他组。Barrett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我们分析了51例Barrett食管癌的生存情况,Ⅱ期肿瘤及肿瘤直径<6cm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和21%,而Ⅲ期和Ⅳ期及肿瘤直径>6cm者的分别为4.5%和0。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外侵情况有关,而与肿瘤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方式无关。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内科治疗首选药物,剂量宜较大,如洛赛克20~40mg,每天2次口服,症状控制后以小剂量维持治疗,疗程半年以上。有证据表明,PPIs长期治疗后可缩短Barrett黏膜长度,部分病例BE黏膜上有鳞状上皮覆盖,提示PPIs能使BE部分逆转,但很难达到完全逆转。PPIs治疗还可使BE中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消退,表明PPIs可阻止BE病情发展,增加鳞状上皮逆转的机会,减少恶性变的危险。
(2)促动力药(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此类药物能减少胃食管反流,控制症状,但疗程较长。如多潘立酮10~20mg,每天3~4次,常与PPIs同时应用,以增加疗效。
(3)其他:如硫糖铝、思密达等黏膜保护剂亦有一定疗效,可改善症状,与PPIs合用效果更佳。
2.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内镜下消融治疗(endoSCopic ablation therapies,EATs)已应用于临床。EATs可分为热消融、化学消融和机械消融三大类。
有明显食管狭窄者可进行食管探条或球囊扩张术,但其疗效较短暂,可能需多次扩张。
3.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1)BE伴严重的症状性反流,内科治疗无效者;
(2)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无效者;
(3)难治性溃疡;
(4)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
手术方式有多种,一般选择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宜作食管切除术。对于抗反流手术的治疗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抗反流手术能够缓解反流症状,使溃疡愈合和改善狭窄,但不能逆转BE上皮,更不能逆转异型增生进展为腺癌。但另有学者报道,经腹或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不仅可缓解症状,而且可稳定柱状上皮覆盖范围,控制异型增生的发展,甚至可使异型柱状上皮逆转为鳞状上皮,降低BE癌变的危险。看来抗反流手术的疗效还有待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
4.射频消融
射频治疗是一种热凝固治疗,是利用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细胞差这一特点实现治疗的。射频发生器产生的高频射频波通过插入肿瘤组织中的电极发出射频电流,再经过辅助电极形成回路,通过周围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此方法安全,有效,简单。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