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医生的你,是否也感到大好“钱途”扑面而来?
最近,一条“深圳给医生开出100万年薪”的报道在医圈走红。有媒体对此点赞——猛!
深圳市医管中心负责人认为,港大医院的薪酬制度充分体现了医生的劳务价值。医生的年薪起点是40万,最高的顾问医生年薪将近100万,充分体现劳务价值和技术价值。媒体的解读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用人制度也是深圳医改的缩影。
面对这种解读,身为医生的你,是否也感到大好“钱途”扑面而来?
个例不具备代表性
虽然这条医生年薪百万的新闻振奋医心,但很反感将它解读得太诗情画意。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仅仅只是个例,根本不具备代表性。
新闻里面说的很清楚,这是最高级顾问医生的收入。他们属于个别人物至少是极少数群体。根据我对这家医院的了解,这类顾问医生一般不是内地医生,他们是港籍医生或管理人员。
这样的个别医生,能不能代表深圳医生的收入水平?看看新闻留言后面,那些深圳医生的集体吐槽——哪有那么多!?你就知道答案。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用人制度是深圳医改的缩影”也是令人怀疑的。
这家医院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从名字上就可以判读出来,这是一家引进港式医疗管理的个性医院。用那么个性的医院来代表深圳医改的整体水平,在逻辑上它站得住脚吗?至少绝大部分深圳医院的管理与之有天壤之别。
纸上馅饼等于陷阱
媒体很喜欢报道这种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因为它传播的是正能量,像一碗虚渺空无的心灵鸡汤,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医者沉醉其中,对医疗局势产生过于乐观的误读。
前不久,有安徽媒体曾以“大二医学生被预订”为标题,报道了医学生们一片大好的就业形势。原新闻是这样的,全省医学类毕业生招聘会在安徽医专某校区举行。据介绍,今年的医学类毕业生十分抢手,有的学生大二就被预订。今年就业形势良好,很多用人单位不得不把眼光放得长远,直接预订非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还将眼光瞄准大一学生,和学校、学生谈,希望能签预订协议。
可仔细一分析,这条新闻顿时漏洞百出。
首先,原新闻是这样描叙的——“据介绍,安徽医专今年毕业生总数为4400多人。即使如此,用人单位还是开始抢大二学生,比如医疗器械、信息管理等专业,学生被预订一空。”然后到新闻导语中,就被有意无意地解读为“今年的医学类毕业生十分抢手”,有了这种形势大好的判断。请问,这些专业的学生属于医学生吗?
“很多用人单位还将眼光瞄准大一学生,和学校、学生谈,希望能签预订协议。”很多是多少?这些信息源头单一,都来自“据介绍”。据谁介绍?当然是这家学校负责人。看起来,为了推销自己的毕业生,这家学校用力实在过猛,连大一学生都开始推销了。但关键在于,媒体居然还把它当真了,而且进一步夸大,才得出这种无比乐观的结论。
你看到媒体高呼——儿科医生荒了,就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可当你兴冲冲地前去求职,才发现它只是纸上馅饼。很多医院根本不缺人,或者是空岗不缺人的。
你看到媒体说某某地区基层医院缺执业医师,你兴冲冲去求职,却发现即使岗位缺,你也根本进不去,因为院长们没有这种现实需求,他们有的只是理论上的需求。
在当下医疗行业,这种人造“乐观”的例子比比皆是。
“8成医学生改行”说明医荒是谎言
媒体不断在高唱医荒在中国的存在与蔓延,往往会令你信以为真。
某医学专业网站发布的《2015医生流失情况调查报告》明确指出,随着医生流失现象愈演愈烈,未来可能只有20%的医学院学生会成为医生。
为什么8成的医学生未来不从医?媒体们集体一致的将之解读为对医疗体制不满意的结果。但在我看来,这未必是真相,至少不会是靠谱的真相。
在中国这个缺乏保障的社会,医学生们不可能对医生这种稳定的职业真的不感冒。学了5年、8年、10年的大好青春献身医学苦读,最后大家都集体个性出头,选择了改行?但在中国,你去哪里找那么多个性的医学生?
真正的问题在于,能够为医学生们提供医生的岗位数量并不多,这才是绝大多数医学生改行的真正原因。
在中国,医疗体制是垄断体制,一切的资源基本垄断在大城市大医院。它的结果,必然是造成民营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虚弱不堪。毫不客气地说,毕业后只有到大医院工作,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生。因为基层医院及民营医院根本没有成熟及合格的培训机制,可以帮助到毕业生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这会决定你在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同样的毕业生,是到三甲医院还是社区医院,最后会深深影响到医生的成长。
再从职称待遇福利方面看,只有到大医院,才可能得到像样一点的收入。到基层医院,微薄的薪水会逼着你成为一个不断跳槽者,生存的压力不是靠洗脑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但残酷的一面在于,绝大多数的大医院目前岗位已经基本饱和,容不下那么多的医学生。而基层医院及民营医院目前还担当不起这种培训医学生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医学生太多,再加上这些基层医院贫困不堪,开不出像样的工资待遇。这种求职的郁闷和逼仄,才是造成8成医学生改行不从医的真相。
大医院岗位寥寥,求职者如山如海,你哪里能够进的去?小医院让你一眼看不到前程,还存在着种种用人腐败,需要花钱进去领低薪生活,同样是一个充满高风险的选择。
在这种垄断机制和一枝独秀的医疗环境下,带给大多数医生们的当然是大面积的失意和挫折,苦愁着根本把自己卖不出去,所以只能低价折卖或者被迫改行,苦不堪言。
所以,“医生年薪百万”只不过是一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媒体狂欢而已,不要信以为真。在医改没有坚定决心打破盲目崇拜大医院和发展基层医疗之前,医生就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待遇和地位的巨大提升。
作者:吴帅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