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中成药名。此方来源于《伤寒论》,为驱虫剂,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组成:其组成为乌梅300枚,细辛6两,干姜10两,黄连16两,当归4两,附子6两(炮,去皮),蜀椒(出汗)4两,桂枝(去皮)6两,人参6两,黄柏6两。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1宿,去核,蒸之5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方中乌梅酸温安蛔,涩肠止痢,为君药。蜀椒、细辛性味辛温,辛可伏蛔,温能袪寒并用,共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温脏袪寒;人参、当归养气血,共为佐药。去放全方共奏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这是乌梅丸的基本内容,是驱蛔良药,但其实其功效远远不只是驱虫,从方解中可以看出,此方能缓肝调中,清上温下,涩肠止痢,这就使得其运用范围扩大了许多,后世及当代医家用其解决了很多临床上复杂的疾病,尤其是难治性腹泻。病案举例:患者,男,泻水样大便,一日开始十余次,看西医治疗服用阿莫西林、蒙脱石散均效果不显,服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散及葛根芩连汤,一样照泻,已是第四天,后经人介绍找到一老中医,服用乌梅丸两剂而愈,请教回复之:他舌淡,边有齿痕,这个是在三阴是没有问题的。首先辩在三阴,淡白舌,这个邪在三阴;然后他又舌根部有薄黄苔,在下焦,它是一个寒热错杂。淡白舌,薄黄苔,又在舌根下焦,不在中焦。不在少阴,就在厥阴。考虑到寒热错杂,它就是厥阴的乌梅丸。本身就是个拉肚子嘛,很简单。舌质淡,在三阴,有寒;苔薄黄,有热;寒热错杂。黄苔出现在下焦,下焦出现寒热错杂,加拉肚子,乌梅丸又用做久痢,因为它用其它方法都没有好,所以是久痢。虽然他有齿痕,因为三阴有递进,厥阴病可见太阴少阴症状。黄苔在下焦,出现寒热错杂,不是少阴,就是厥阴。下焦寒热错杂,不在少阴,一定在厥阴,直接用乌梅丸就行。他好像还用过温少阴的药,也没有效,就是在厥阴。厥阴病表现为寒热错杂,是个乌梅丸;厥阴病表现为腹泻,也是个乌梅丸,尤其腹泻经过其它治疗无效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为国家重点专科,擅用中医经典方治疗疾病,其医生也甚爱使用乌梅丸,故分享于此给广大同仁参考。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