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最近,卫计委为解决儿科、急诊科医师紧缺,而采取了执业医师考试定向加分录取政策,对此你怎么看呢?

李医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大背景 在计划生育国策下,独生子女及421家庭开始成为国内主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及高考恢复后,社会趋于正常流动,望子成龙成了大多数家庭的主导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仅有的孩子也成为了家庭的命根。对于孩子出事的忍受阈值大幅度降低。 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不然无法解释为何80、90年代为什么没人说儿科医生缺乏。另一点非常重要的在于在90年代起,人民收入开始疯狂增长后,有一种职业开始出现:医药代表。 我不想在这讨论医德医风问题,事实就是,儿科医生由于用药量少,收入显著低于成人科室医生。而随着进入21世纪,红包开始被严打之后,回扣成为了医生最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加上医药产业的爆炸性增长,这种差距被无限拉大。 第三个是进入新世纪后,“医闹”的职业化和常规化对各大医院都有着严重冲击,这点大家都清楚,无需赘述。 以上三点是大背景,但是如果你去百度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儿科医生荒”这个词直到10、11年才开始出现。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似乎由来已久的问题,在这两年突然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导火索 让我们把时间轴稍微往前倒退一点点,来到2009年11月3日。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徐氏夫妇带5个月大,发着高烧的宝宝来住院,当夜去世。在此过程中,家长曾三次下跪求医生去看下,却换来冷漠以对。最终,此事轰动全国,当事医生被吊销执照,院长书记及以下11人被处分,被评为2009年十大新闻,史称“徐宝宝事件”。 我无意为此事洗地,事实上,甚至可以负责任的说,医生占到了99.9%的责任。 那么,按照大家的想法,正常的结果是此医院既然如此医德败坏,那么此后应当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然而,非常讽刺的是,在其后几年里,其门诊量住院量屡创新高,门前排队宛若长龙,蔚为壮观。 原因为何? 在此事发生后,吓破了胆的反而是儿科专业实力更弱的综合医院,大多数综合医院均看到了儿科的巨大风险,再加上其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鸡肋专科,于是纷纷减少了儿科业务,一旦稍有疑难杂症便拒诊,走投无路的家长只好去儿童医院。 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仅仅是这样已经足够糟糕,2011年9月7日,由医生自己再次补上了一刀。 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身为口腔医生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用后症状即缓解。史称“八毛门”。尽管最终患儿还是去武汉同济接受了手术,证明深圳儿童医院诊断无误,但是影响早已筑下。 恶性循环 而这几年,刚好又是国内各大医院疯狂扩张的年代,从之前的2000张床位已是地区巨无霸,到现在3000张床的大医院遍地走,10000张床的郑大一附院笑傲江湖,与之相对应的是医院的儿科往往不涨反缩,甚至听闻不少城市都因为上述的事情取消了市儿童医院的建设。时至今日,在徐宝宝事件发生地江苏,13个城市仅仅有7个拥有专业的儿童医院。这还是人口和财政都属于国内顶尖的省份,偏远地区更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儿科医生的缺乏,使得医生工作负担更重,就医环境更差,也就有更多的人选择逃离,医学生也不会再选择该专业而纷纷挤破头去赚钱的骨科、肿瘤、心内等。因此也就进入恶性循环,即使有的儿童医院开出的待遇比成人医院高一截,都难以招到足够的人。 而这个问题,在目前看来,没有一丝好转的希望。没有了这两个事件,也会有“李宝宝”,“五毛门”等等,但是,彻底将儿科埋葬的两个事件,一个是医生全责,一个是医生爸爸一手主导,在这个医患矛盾的大环境下却死于猪队友之手,只能说是巨大的讽刺吧。 世界难题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独有,在美国,儿科医生由于收入低,也同样是人荒。但是好在它可以收割全世界的人才,大把的印度、中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医生前赴后继地去填缺口。其他发达国家也情况类似。而在与中国相近的印度,医生本身的缺口就极大,更不用说儿科医生了,印度儿童的医疗情况可谓是令人发指。 最后,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讨厌知乎上医生整天喊苦喊累装纯洁,看到都会忍不住喷两句,也得罪了大把同行。但只有两个科室我是从来不黑的,一个是儿科,一个是急诊。这才是真苦真累。

0 人已投票
  • 现在医院里儿科和急诊科不缺人手
  • 不用加分,喜欢的人仍然会选择这2个科室
  • 这2个科室太累,薪水又低,加分也不去
  • 可以考虑看看
发布于 15-08-04 12:14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