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婴儿Kaposi水痘样疹

彭医师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胶样婴儿

主诉 病史

患儿,男,5月3天,因“皮疹5月、加重伴发热5 d”入院。5月前(生后第2天)患儿出现面部红色皮疹,不高出皮面,无化脓、瘙痒、发热等,诊断为“湿疹”,给予外涂百多邦、炉甘石等治疗,皮疹逐渐进展至全身,并开始融合成片、结痂,予硼酸、硫酸软膏外敷后,皮疹曾一过性好转,而后反复并加重,并出现皮疹结痂处干裂出血、大量黄色液体渗出,伴剧烈瘙痒及发热,体温最高38.8 ℃,院外给予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2.5 g)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皮疹无好转。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反应较差,头面部融合成片红斑、糜烂,其上残留污秽黄褐色痂,边缘及肩颈部、双下肢可见有融合倾向的红色丘疹、丘疱疹,中央有出血坏死(图1,2)。全身皮肤干燥,四肢及指端末脱屑,口腔粘膜破溃,余查体均无特殊。 辅助检查:血WBC 9.1×109/L,N32.1%,Hb 139 g/L,PLT316×109/L,CRP正常。IgE183 U/ml升高。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可疑阳性,IgG阳性;柯萨奇病毒A16核酸PCR阴性。细胞免疫正常,肝肾功、电解质及DIC筛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处理

诊断:Kaposi水痘样疹;湿疹伴感染。 入院后予阿昔洛韦(每次10 mg/kg,静滴,Q8 h,共7 d)、丙种球蛋白共12.5 g(5 g×2 d、2.5 g×1 d)、苯唑西林防治感染,抗过敏、皮肤护理对症治疗。治疗3 d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反应好,皮疹逐渐消退融合、结痂,可睁眼;治疗7 d后体温正常,皮疹结痂脱壳,全身皮肤无新增皮疹,停药出院。

随访 讨论

Kaposi水痘样疹(KVE)是指在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基础性皮肤病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牛痘病毒(CPV)或柯萨奇病毒等病毒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样皮炎。常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冬春季多发,常有基础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湿疹和脓疱疹;此外,接受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全身或局部治疗、患湿疹同时感染HIV的儿童,也属本病的高危人群。 Kaposi水痘样疹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HSV)。有研究显示86%口唇疱疹样湿疹HSV-DNA阳性,提示HSV感染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除感染外,目前认为患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参与了Kaposi水痘样疹发病。A Wollenberg等在一项KVE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血清高IgE水平和早期发生的特异性皮疹也是KVE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研究还发现,NK细胞活性的降低及IL-17表达的增加,可增加水痘样疹的易感性。 本病典型皮疹为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部、躯干、四肢的疱疹,其中以头面部最为常见,疱疹基底红晕、顶部可见脐凹,破溃后可渗液、渗血、结痂。Kaposi水痘样疹本身可至发热,合并感染时也可出现发热,还可有全身不适、嗜睡等中毒症状,可因角膜、结膜受累影响视力,甚至合并脑炎、肺炎、败血症等导致死亡。部分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误诊为湿疹伴感染、水痘、脓疱疮等。因此,及时的完善细胞学检查、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以及病毒培养等检查可协助诊治。皮疹不典型、难以确诊者,应考虑组织病理活检及皮损处PCR检查;PCR检测疱液皮损处病毒DNA,阳性率高,特异性强,无创伤,对本病的诊断及确定病毒种类有重要意义。

发布于 18-08-19 06:58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