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分水岭脑梗死病例1例

姜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脑梗死

主诉 病史

患者女,68岁。主诉:右侧肢体无力7天。 现病史:患者入院7天前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无肢体抽搐,无胸闷气促,无头痛发热,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家人立即给送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区及右侧放射冠腔隙性脑梗塞;侧脑旁室白质缺血。诊断为“脑梗死”,住院治疗后症状未缓解,为进一步来我院就诊,拟“脑梗死;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差,胃纳不佳,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过去史:既发现高血压、2型糖尿病7天,口服服药治疗;否认心脏病等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史,药物过敏、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及生长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烟酒嗜好,无食生鱼史,无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查体 辅查

专科查体:意识清楚,语言含糊,情感无异常,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无明显障碍。双瞳孔等大同圆,直约3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应灵敏,双侧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变浅,皱额、闭目、露齿良好,升舌右偏。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病理征阳性。辅助检查:脑电图:两侧不对称,以8-9C/S20-80uV的α活动为基本节律,节律调节条幅可,各区混有低幅β波,并见阵发性6-7C/S20-40uV的θ活动,以左侧明显。左颞区并阵发性2.5-3C/S20-80uV的δ活动。印象:不正常脑电图。BAEP:右侧BAEP异常。TCD:1.双侧颞窗未探及血流信号;双侧颅外段颈内、颈外动脉血流速度减慢;2.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3.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4.所检血管:血管阻力增高,波形圆钝,符合脑动脉硬化。颈部血管彩超示:1.双侧颈内动脉内膜粗糙,附壁斑块形成;2.双侧椎动脉结构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处理

诊断:1.分水岭脑梗死(急性期);2.肺部感染;3.高血压3极(很高危组);4.2型糖尿病;治疗予抗血小板聚集、强化降脂、改善循环、神经营养、康复、抗感染等治疗。

随访 讨论

出院时情况:患者精神可,右侧肢体无力好转,无胸闷气促,无肢体抽搐,无头痛发热,睡眠、饮食、二便正常。查体:神清语利,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伸舌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肌力5及,腱反射对称正常,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脑膜刺激征(-),双侧病理征阳性。讨论: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又称为边缘带梗死,通常指颅内大动脉供血区域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对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传统观点认为低血压、微栓子、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血容量低、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变异可能是重要致病因素,新的观点更倾向于各种机制共同作用促进CWSI 的发生。临床分型包括皮质型、皮质下型和小脑型CWSI。皮质型又可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上型。皮质前型: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之间的分水岭区域,位于额中回,呈带状或楔形,临床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及上肢为主中枢性偏瘫,一般无面舌瘫,优势半球受累表现为皮质运动性失语。可伴有精神障碍、强握反射等额叶症状。皮质后型: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之间,位于枕叶后部和角回,临床表现以下象限偏盲最为常见,可伴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或体像障碍等症状。皮质上型: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中央前回、后回上部、额中回、顶上小叶及枕叶上部。皮质下型CWSI 其形状通常是由一系列三个或以上直径为3 mm 或更多的梗死区域组成,成线条型分布于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及放射冠。皮质下型CWSI 以影像形状为基础可分为融合型或局灶型,局灶型通常形状较大,成雪茄型或串珠样邻近侧脑室。症状主要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为主,融合型CWSI 可表现为逐步的偏瘫,通常较局灶型恢复较慢,预后较差。小脑型CWSI 通常指供应小脑两条大血管交界区之间的梗死,病灶直径通常cm 基本同传统幕下性CWSI。此型临床较为少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轻度的共济失调,小脑CWSI 的处置与小脑梗死的处置相似。本例患者应属于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治疗上,现阶段CWSI 主要依靠内科保守治疗,在抗 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寻找病因,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患者的高凝状态、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等,对于心脏疾患及颅内外大动脉病变的治疗等有助于减低CWSI 的发生率。对于高血压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治疗,可同时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发布于 18-01-02 22:00

9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