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皮肤病治验录之七:湿疹

孙医师   宁津县中医院
皮肤改变

主诉 病史

54岁女性,患湿疹多年,西医激素类药物已控制,双下肢皮疹仍未消退,时轻时重,有痒感,为求彻底治愈,求治于中医。全身症状不著,纳食不香,便溏而不爽,眠差。余无异常。

查体 辅查

体形稍胖,双下肢皮肤泛红、干燥有鳞屑,无渗液,无抓痕,其他部位症轻未查。舌质心淡,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缓。

诊断 处理

西医诊断:湿疹 中医辨证:脾虚湿郁化热 治则:健脾祛湿,少佐清热 方药:炒白术10 云苓15 陈皮10 砂仁6 厚朴10 枳壳10 炒薏苡仁30 泽泻10 车前子15(包) 地肤子15 白鲜皮15 黄柏6 生甘草。 二诊:服药7剂,痒感缓解,纳可,眠差,上方去黄柏,加入猪苓10 首乌藤30 续服。

随访 讨论

连续服药月余,下肢皮肤基本恢复正常,临床治愈。 讨论: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以红斑、水疱、渗出、瘙痒及反复发作为特征,形于外而发于内,多因饮食伤脾、化湿不利,又外受湿热之邪所致,内外湿相搏结,湿性粘滞,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是西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代表性疾病。了解其发病、病机及治疗,可为辨治其他皮肤病提供借鉴思路,故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中医关于湿疹的记载名称很多而且庞杂,因特点是渗出和皮疹,中医界也多沿用"湿疹"病名,以避免在学术及治疗中的混乱与繁杂。皮外专家赵炳南根据本病的病症特点,把本病命名为"湿疡"。 治疗方面,分清热盛或湿盛而辨治。此患者纳差便溏,又有舌像为凭,以脾运失健之湿郁为主,且处于缓解期,故以胃苓汤加减,以理脾化湿为根本,少佐清热,可使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由内而外治愈本病。

发布于 17-04-10 23:44

24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