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中医治疗再发性功能性腹痛验案

王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诉 病史

主诉:间断脐周绞痛6 个月 现病史:宋某,女,15 岁。2013 年10 月17 日诊。近6 个月间断脐周绞痛, 每周发作2-3次,多在清晨,精神压力大、饮食寒凉时疼痛发作,可忍受,喜温按,持续1-2h 后自行缓解。发作时伴手凉,无呕恶,无面色苍白冷汗,无腹泻,发作间期表现正常,食欲好,二便调。患儿性格焦虑叛逆,每逢腹痛便停课休学,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 既往史:患儿2岁时曾做腹部神经母细胞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查体 辅查

舌脉检查:舌胖大有齿痕、色淡红、苔白厚,脉沉细。 辅助检查:发病期间曾多次查腹部彩超提示脐周轻度淋巴结肿大,左侧腹小肠肠管轻度扩张, 胃肝胆胰脾未见异常;盆腔彩超、泌尿系超声回报均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正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值均正常; 尿淀粉酶结果正常; 神经元烯醇化酶:14.92ng/mL(0-16.3);腹平片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幽门螺杆菌检查阴性。

诊断 处理

诊治经过:在外院诊为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予三岐双联活菌胶囊及数十剂中药理气止痛消导治疗后,疗效不佳,遂来我院就诊。查体见面黄少华,咽(-),心肺(-),腹平软,未触及包块,脐周轻度压痛,无肌紧张板状腹,肝脾未及,腹部左侧皮肤可见手术疤痕。诊为再发性功能性腹痛,辨证属脾胃虚寒。当温中健脾,缓急止痛。予小建中汤加味。处方:桂枝10g,白芍15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良姜6g,乌药10g,川芎10g,半夏6g,陈皮10g,紫苏梗10g,厚朴10g,香附10g,玫瑰花6g,大枣5枚,炙甘草6g。5 剂。日1 剂,水煎服。二诊:腹痛止,纳可便调,上方减香附、玫瑰花,保留温中健脾之温药,加焦山楂、焦麦芽健脾和中。继服7 剂。三诊:患儿腹痛未作,舌胖大齿痕、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焦山楂、焦麦芽,加山药、炒薏米、葛根,进一步温中和胃,健脾补气。继服14 剂后腹痛未再发作,并给予心理疏导,其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而告愈。

随访 讨论

《诸病源候论·腹痛诸候》曰:“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本例患儿腹痛日久,多清晨发作,与饮食、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痛后如常人,各项检查均排除器质性感染性病变,且有腹部手术史,面色少华,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沉细。诊为再发性功能性腹痛,辨证属脾胃虚寒。该患儿素体中气不足,虚寒内生,中焦阳气不振,温煦失职,气机不畅,故腹中绞痛,喜温按。此前屡用理气止痛消导法,效果不佳。应以健脾益气为重、佐以温中理气。寒邪非温不散,温法能祛寒化凝、宣畅气机, 恢复脾胃正常的纳运功能,从而大胆运用温热之良姜、桂枝、乌药温复脾阳、通行脏腑元气、疏经和血。初诊方用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良姜辛热能散寒理气;乌药性温祛寒,合用厚朴能行气止痛; 桂枝温通经脉; 白芍养阴和血、缓急止痛;川芎疏经活血,清半夏、陈皮健脾化湿和中,除中焦虚寒气滞;苏梗理气畅中;玫瑰花与香附缓肝理脾;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二诊时加焦山楂、焦麦芽和胃健脾。三诊患儿情况平稳,故采用平补之品,以山药、薏米、葛根升阳健脾化湿。患儿首次服药5 剂后即痛止,继服21 剂调和气血阴阳,恢复脾胃脏腑功能。

发布于 17-02-26 10:34

4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