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胃窦多发隆起性病变

肖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2医院
异位胰腺 异位胰腺 脂肪瘤

主诉 病史

患者男性,42岁,因“上腹部疼痛1加重1周”入院 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不适,进食后明显,以上腹部为主,偶有嗳气,未诉腹泻,无反酸、烧心,不伴胸骨后烧灼感、咽部异物感,未诉恶心、呕吐、呕血,无眼黄、尿黄、肤黄,不伴厌油、纳差、乏力,患者当时未行特殊治疗,1周前腹胀加重,部位及性质同前,遂于当地医院就诊(四川广安)行胃镜检查提示:糜烂性胃炎,胃窦粘膜下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给予“胃苏”等药物治疗后,腹胀有所缓解,胃窦部病变性质不明,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无异常发现,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功、生化、凝血象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我院门诊超声胃镜示:胃窦大弯侧粘膜下高回声肿块(脂肪瘤?)胃窦后壁混合回声肿块(异位胰腺?)上腹部CT示:胃窦小弯侧胃壁不规则增厚,增强后稍强化,考虑炎症。

诊断 处理

初步诊断:1、胃窦大弯侧粘膜脂肪瘤?2、胃窦后壁异位胰腺? 诊治经过: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及术前准备后行无痛胃镜下粘膜剥离术:(!)胃窦大弯侧近前壁有一约1.2cm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有糜烂,超声提示胃壁第三层内高回声肿块,予以粘膜下剥离术,术中发现一长约1.2鱼刺样异物,用圈套器取出,活检病理报告:胃窦少许骨样组织,为异物(鱼刺);胃窦前壁、胃窦大弯侧粘膜慢性炎,局部变性坏死伴血管扩张。(2)胃窦后查见一约0.7cm粘膜隆起性病变,超声胃镜提示胃壁第三层混合回声肿块,内回声不均,可见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行粘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胃窦异位胰腺。患者出院2月后复查胃镜:胃窦粘膜散在片状充血、糜烂,前后壁粘膜纠集呈放射状,可见瘢痕性改变;3月后复查胃镜:胃窦粘膜大弯侧及后壁可见粘膜局部纠集,未见溃疡及新生物。 最后诊断:1、异物所致胃窦隆起性病变;2、胃窦后壁异位胰腺

随访 讨论

分析及讨论:超声内镜检查,对不同性质的粘膜下肿物超声影像各有特点,粘膜下脂肪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局部均匀的较高回声区。异位胰腺我低或中等回声,有时可见管状结构。平滑肌瘤和良性消化道间质瘤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区,形状常为梭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内部回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可见分隔样改变或局部液化。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殊,外院胃镜提示胃窦部隆起性质待定,我院超声胃镜:胃窦大弯侧粘膜下高回声肿块,胃窦后壁混合回声肿块。该患者胃窦两处隆起性病变性质不同,一处为鱼刺异物所致的胃窦隆起性病变,一处为异位胰腺,这在临床上十分罕见,术前极易误诊。 异物进入胃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常见消化道异物为硬币、骨头、食物残骸最为常见,大多均可经胃肠道顺利排出,少数异物滞留在消化道内,尤其是尖锐的异物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形成腹腔脓肿等并发症,据文献报道约19.5%的异物需内镜下取出,约4.8%的异物需手术取出。进入胃内的异物约80%可自行排出,不引起并发症。如异物滞留在胃内,或出现急性腹痛、出血、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时,往往需通过内镜或手术取出。本例患者可能由于既往进食时鱼刺随食物进入胃内,随着胃的收缩蠕动,恰好刺入胃窦大弯侧,鱼刺作为异物滞留在胃壁内,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胃镜下形成粘膜下层高回声肿块,不易与脂肪瘤鉴定。

发布于 16-08-31 11:05

10 个评论

发送